科技巨頭不斷砸錢投資 AI,迎接 AI 基礎建設的利多,龐大的 AI 支出現在甚至成為支撐一個國家 GDP 的支柱,但需求面似乎正在放緩。經濟學家統計發現,現在企業對 AI 的需求出現兩年來第一次放緩,原因可能是暫時看不到 AI 帶來的績效。
人是經營企業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或可說是最關鍵的問題,若工作不需要人,企業老闆更能實現自己的偉大計劃,AI 能夠幫助企業以更少的員工實現更快的成長,光是這一點就正中企業老闆的需求,過去幾年,各大企業紛紛湧入生成式 AI 領域,在 AI 基礎設施,從雲端服務到客製化模型方面投入數十億美元,但現在似乎正在重新評估投入。
採用速度放緩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 (RBC Capital Markets) 分析師在最近投資者報告中指出,雖然大型科技公司不斷公佈強勁的 AI 驅動型業績,但企業採用 AI 的步伐可能會暫停。微軟、亞馬遜、Meta、Oracle 和 Google 所提及的極其強勁的 AI 需求,主要反映對模型訓練、部署和 AI 原生公司的支出,需求不是來自傳統企業。
傳統企業對 AI 沒有他們這麼熱情。2025 年秋季企業支出報告顯示,美國企業為 AI 服務付費的比例從 2023 年 1 月開始只有 5%,成長到今年 1 月的 25%,此後開始飆升,到 8 月的 44.5%,但現在下降到 9 月的 43.8%。變化看似不大,但卻代表自 2023 年企業 AI 採用開始加速以來,首次出現可衡量的回落。
企業處於過渡期
報告揭露幾個潛在原因,第一是許多企業尚未實現 AI 承諾的生產力提升,主要原因是工作流程中的各個環節缺乏協調一致的改進,只看到零星的效率提升。第二,一些公司由於期望過高,以及對資料管理和隱私的擔憂,暫停 AI 實驗計畫。第三是殺手級應用也有限,雖然寫程式、客戶服務和行銷等用例已被證明很有價值,但醫療保健和供應鏈等其他行業尚未看到變革性的結果。
簡言之,倉促開展 AI 試點計畫的企業,如今正面臨整合挑戰、資料隱私問題以及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史丹佛大學發布的《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也支持這一觀點,該報告指出,雖然 AI 相關出版物和專利數量持續增長,但實際的企業應用,卻遇到可擴展性方面的難題,促使企業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
其他原因還有隨著全球經濟逆風持續,企業預算日益緊縮。其他行業觀察機構的發現也印證這種謹慎態度,例如麥肯錫報告指出,雖然 AI 的應用仍然很高,但企業越來越注重在擴大規模之前證明投資回報率。
報告警告,如果企業縮減支出,可能會迫使這些巨頭更積極進行創新或調整定價模式,而依賴 AI 熱潮的新創公司,可能會面臨資金緊縮,因為投資者會要求更清晰的獲利路徑。
長期仍看好
但 RBC 認為,這些是 AI 從實驗階段到生產級部署的過渡階段,目前的停滯,可能歸因於季節性因素或策略調整,在這個階段能夠成功跨越 AI 應用挑戰的企業,機會依然眾多,正在利用 AI 來提高特定領域效率的企業,例如需求預測和個人化行銷,將來這些領域的收益能夠更直接顯現出來。
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2,293 億美元的背景下,企業有機會透過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提高效率,應對這種爆發可能需要新一輪大規模 AI 基礎設施投資。
- Ruh Roh. Analysts sense a chill in enterprise AI demand.
 - RBC Predicts Slowdown in Corporate AI Investments by Late 2025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