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高處不勝寒?投資人為何改變心意,投入這種共同基金?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6 日 10:00 | 分類 理財 , 證券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行情高處不勝寒?投資人為何改變心意,投入這種共同基金?

近一季以來,股市雖然頻創新高,但是同期最大漲幅與跌幅相加,振幅卻也拉高到 21%,投資人有被嚇出場嗎?

沒有,但他們換了一台能自動變速的車子,在波動和轉折風險加大的市場軌道上仍能安穩逐利。而這一台車子就是:多重資產基金。

今年以來,新發行的多重資產型共同基金,不但較往年多,將近15檔,「吸金力」也增強。像在8月份發行的柏瑞日本多重資產、富邦雙核心戰略多重資產兩檔基金,不到兩個月就募資逾60億元,速度和金額超越多數新基金,其中柏瑞該檔基金規模更逼近90億元,大贏八成今年新成立的ETF。

所謂多重資產基金,是將資金不只配置在股票、債券,還包含黃金或不動產等另類資產,並因應市況變化靈活調整各資產比例,以賺取最大化收益;而因在市場動盪時,各類資產間的價格走勢常相反(負相關)或低相關性,可降低整體組合的波動風險。

▲ 由於經濟與股市前景不確定性高,可逐利又可避險的多重資產配置策略,開始受到市場與投資人青睞。

反映對不確定性的集體焦慮

不過,多重資產會熱,不只是基金產品增加、也不單是股市高處不勝寒的資金轉向,而是一場投資思維的轉變!

「這一股熱潮反映的是,對不確定性的集體焦慮」,財經專家、南台科大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說,從關稅戰、地緣政治緊張,到去全球化、去美元化等衝擊,市場變得更難預測且極端波動,加上2022年股債雙殺的餘悸猶存,「投資人希望除了股、債之外,能找到因應震盪期的替代報酬來源」。

投資研究機構晨星台灣區負責人曾淑雲指出,股債之外的市場正快速擴張,過去的股債配置已經不夠用,大家需要更多元的工具,才有更大的彈性去控制風險、爭取超額報酬。她預估,「繼主、被動式ETF熱潮後,多重資產會成為新一波的投資趨勢」。

面對市場危機具抗跌優勢

除了金融環境質變、基金市場供需增加,基金研究機構理柏亞太區研究總監馮志源觀察到,投資法規也見鬆綁。10月底,金管會首度開放多重資產型、組合型基金可有限度投資虛擬資產ETF,因虛擬貨幣是報酬潛力大的新資產類別,會讓多重資產基金更具投資吸引力。

理論上,多重資產基金的特點是,標的可涵蓋各類市場與資產,在各資產走高時,拉高該資產配置賺取資本利得;同時搭配選擇權、可轉債、衍生性商品等工具和交易策略,增加各種標的孳息收益,並減少市場修正時的資本利損。

聽起來非常理想,不過,這類基金的實際表現如何?

就應對市場危機而言,據彭博數據統計,在網路泡沫、金融海嘯期間,全球股市重跌都超過43%,多重資產組合跌幅最多僅股市一半。而較近期的新冠疫情期間,全球股市下跌21%,多重資產組合則只跌11%,的確展現抗跌優勢。

再看長期績效表現,以全球前三大共同基金公司富達編製的多重資產綜合指數為例,截至10月底的統計,五年、十年的年化報酬率都超過10%,波動較標普五百指數低,這樣的表現可讓資產持續穩定成長。

若以前述指數為標準,在國內發行的安聯收益成長基金,績效與波動風險表現都優於指數,因基金規模高達一兆七千多億元,堪稱多重資產基金人氣王。而富邦AI智能新趨勢多重資產型基金,成立六年多,年化報酬率高達24%,也可謂多重資產基金績效王,但波動度比台股大盤高,代表要承受的風險較大。

五年績效維持前段班者佳

不過,在國內觀察多重資產基金的績效,普遍有短期超標、長期落後指數的情況。曾淑雲表示,投資人在挑選時,不能只看一年以內的報酬,而要看長期能否維持穩健的報酬和波動度,「至少五年都維持在前段班,才算通過考驗」。

「多重資產的投資本質,不是追求最大報酬,而是用組合去對抗波動,在報酬與風險取捨中,找到『最高的夏普值(編按:指投資人每承擔一個單位風險,可獲得多少超額報酬)』。」基金理財達人怪老子說。而在做基金比較時,夏普值越高越好,若大於一以上,代表投資效率和報酬佳。他表示,當有多重資產基金符合這樣的條件時,就很適合做為長期的核心配置了。

(作者:劉萍;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