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台灣病,連賢明:產業景氣分化使政府財經政策困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8 日 18:4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評台灣病,連賢明:產業景氣分化使政府財經政策困難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撰文論述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並以「台灣病」形容引發諸多討論。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認為,台灣央行在匯率的主要考量應是就業及亞鄰國家匯率,不單純是國際收支帳,近年產業景氣分化嚴重,政府財經政策更困難。

連賢明今天於Facebook發文討論近期熱門話題「台灣病」時感慨,台灣其實滿悲哀,2000年沒趕上dot com,2010年沒趕上手機App和電商,2020年沒趕上電動車,沒趕上這些產業大趨勢的時候,沒有人說台灣有病,自從台灣好不容易抓到AI浪潮,大家開始關心台灣,一下子說台灣是全世界最危險,一下說台灣有荷蘭病,現在又說有特殊的台灣病,但連賢明對「台灣一身病,升值治百病」論述打個問號。

《經濟學人》以「台灣病」形容台灣問題,連賢明提出五點看法。首先,台灣不適合直接用大麥克指數,因台灣水電、瓦斯、交通這些公用事業價格都是高度補貼,假如都回歸市場價格,台灣食品價格會上調不少,「直接以大麥克指數說台灣匯率低估並不合理」。

第二,《經濟學人》說台灣經常性盈餘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長年偏高,這數據2005~2015年時約5%~10%,這幾年AI浪潮上升至16%,顯示台灣幣值有低估嫌疑。而超額盈餘在國內投資市場沒辦法消化,超額儲蓄轉成持有大量美國債劵,造成台幣升值過快或過多,有可能演變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連賢明認為,這項論述有兩點必須注意。首先,應留意台灣早期超額盈餘和中港台三地的轉口貿易是否相關,也就是這些數據是否反映台灣廠商帳面在中國賺很多錢,但沒辦法匯回台灣的利潤;假設如此,對新台幣匯率影響就沒那麼大。

其次,近年因AI浪潮造成台灣巨額順差,這部分轉換成保險公司債劵,過去中研院院士謝長泰也提過,只是當時未引起注意,現在《經濟學人》講台灣病,大家就覺得台灣曝險好危險。

第三,《經濟學人》認為台灣央行受出口廠商壓力,所以不願意讓新台幣升值,某部分確實如此,回顧2008~2018年,台灣電子五哥的毛利率都相當低,甚至有「毛三到四」一說,毛利如此低,匯率會直接影響競爭力,時任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還直接指責新台幣相對韓圜升值30%,造成台灣競爭力不足,央行總裁應該要下台負責。

第四,台灣央行匯率考量主要是就業,央行為維持台灣充分就業,應是依據韓國、中國和日本匯率來調整台幣匯率,不見得單純看國際收支帳決定匯率。

連賢明補充,台灣從2000年開始,許多廠商大舉投資中國,投審會資料,累積投資金額超過3,100億美元,若連沒申報金額納入,台灣投資中國金額應該超過5,500億美元,常駐中國人口超過百萬。本土投資不足,內需疲軟下,除了2000年網路泡沫台灣失業率曾到6%,這20年來台灣失業率還是維持4%以下,和日本不景氣30年、失業率維持4%的傳奇根本很有得拚。

第五,連賢明指出,近年產業景氣分化更嚴重,台灣AI相關產業在美國科技廠商需求拉動下極度火紅;傳統產業則因中國廠商削價競爭相當蕭條,產業分化造成央行決策相當困難。

連賢明直言,以今年對美順差來說,出超估計可能會達1,200億美元,但這些出超95%都是AI產業累積,傳統產業反而因中國競爭和美國關稅,對美出超下降。故貨幣政策變得相當困難,按照國際收支匯率應該要升值,但傳產希望匯率貶值。景氣好產業認為應該升息,不好產業希望降息,台灣產業分化造成政府財經政策非常困難。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