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小米在手機和電動車雙雙助拳之下,準備強勢挑戰市值 2 千億美元的高山,沒想到從 9 月之後情勢大逆轉,股價一路暴跌近三成,究竟它面臨哪些危機?
今年 7 月,小米股價站上 61.45 港幣高點,市值衝到 1,981 億美元,乘著自研晶片、新款電動車 YU7 上市的話題,搭配營收、淨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的成績,簡直勢不可當,然而就在 9 月後完全翻盤。切入電動車這個新市場帶來新聲量,卻也同時衍生新的危機。
第一危機:電動車
小米的兩款電動車 SU7 和 YU7 在市場上雖然獲得正面評價,但強如小米,面對如此大量的訂單也有些吃力,YU7 電動休旅車開賣後,一度傳出訂單將近 29 萬輛,預估最長的交車等待期多達一年。為此小米增加產線排班,並加速建設二期工廠,希望將年產能從 15 萬輛增加至 30 萬輛。
好消息是,10 月他們交出了 33,662 輛 YU7 和 14,992 輛 SU7,顯示產能正在加速,有望在客戶退訂前盡可能交付產品。壞消息是,大量追加的工班,與短期內衝刺建設、銷售及採購,都可能導致成本失控。小米共同創辦人雷軍曾說,他們預計在 2025 年內,實現電動車部門獲利的目標,這可能面臨變數。
除了內部問題,大環境也在改變。中央提供的電動車免稅政策將在 2026 年改為減半,而深圳、杭州、西安與鄭州等諸多大城市,則在最近取消換購補助,主要是因為相關預算已經用盡。這些都可能影響電動車買氣,帶給小米不利影響。
第二危機:消費寒冬
中國買氣受影響的不僅是汽車市場,而是整個市場。剛落幕的雙 11 購物節成為近年最冷清的一年,恰好與去年北京推出「家電汽車舊換新」成對比,今年即使加碼了智慧型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買氣依然低迷。小米正好吃下所有的傷害,它的產品橫跨家電、汽車、手機與其他電子產品,全部都在去年獲得補助,今年則面臨更大的降價挑戰,卻還是賣不太動。
中國政府預計 2025 年出口總額將比進口額高出 1 兆美元,儘管有關稅、外交摩擦和地緣政治問題,全球各國仍然大量購買中國商品,諷刺的是中國民眾似乎難以負擔這些他們血汗產出的成品。
▲ 小米股價從最高點跌落至今,跌幅高達三成。
第三危機:記憶體
與此同時,全球拼 AI 發展引領記憶體進入超級循環,價格暴漲之下,想要組電腦的消費者荷包很痛,但小米也一樣痛。根據 InSpectrum Tech 統計,自七月以來,DRAM 合約價格已經上漲 21%,小米手機和電動車都需要用到大量記憶體,進一步吃掉小米的獲利空間。
目前還很難說記憶體價格會高懸到什麼時候,但如此巨大的漲幅,小米是不可能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必然會影響獲利。分析師預估,小米在 2025 年第三季的營收成長幅度,將是近兩年來最差的一季,同時獲利肯定也不會太好看。
在這三重危機夾擊下,小米股價已經從 61 元港幣,跌落到 40.5 元。分析師目標價從 8 月至今平均已經下修 8%,是香港股市第三大的跌幅,僅次於美團和理想汽車。
儘管如此,部分投資人將這波大跌視為進場良機,據統計中國投資機構已經連續 13 天買超;另一方面,對沖基金則繼續看準這三大危機,不斷加碼看空押注,空單佔比從 7 月的 0.4%,增加到 0.7%。在這場多空拉鋸戰裡,任何一點消息都可能會大幅改寫未來走向,投資人需要加倍小心謹慎判斷。
(首圖來源:Xi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