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港領導人關係緊張 李嘉誠的撤資地圖全面解析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0 月 18 日 0: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名人談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與中港領導人關係緊張 李嘉誠的撤資地圖全面解析


雖然李嘉誠極力撇清全面撤資的指控,事實上他在習近平上台前後已默默布局資產轉移;據統計,近年來已在中國套現逾 738 億元人民幣、在香港至少套現 600 億港元。

香港首富李嘉誠自 2012 年開始默默進行一項龐大的工程──從中國撤資。歷經 3 年的鴨子划水後,大抵已完成了資產轉移的世紀大工程。雖然從一開始,中國官方和商業就發現了苗頭不對,然而,不僅無人能阻止李嘉誠的撤資決心,甚至還火上加油,讓李嘉誠毅然揮別了對他而言已成「風險」的中國市場。

1978 年,香港仍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李嘉誠隨香港代表團赴北京參加中國「十一」國慶慶典,是他與中共領導人首次接觸,隔年他返回闊別 40 年的潮州老家祭祖探親,1980 年斥巨資捐建汕頭大學。

 

轉向! 基建業務變更註冊地

事實上,與紅頂商人霍英東、恆隆陳啟宗、恆基李兆基、新世紀鄭裕彤、新鴻基郭得勝等香港家族比起來,李嘉誠在中國市場的擴張相對低調而謹慎,主要經營重心仍放在香港,投資也不僅放在中國這個籃子,還遍及東南亞、歐洲、日本、加拿大。

自 90 年代開始,李嘉誠陸續在中國布局碼頭、基建、房地產和零售通路等事業。在碼頭部份,李嘉誠主要透過旗下的和記黃埔投資深圳鹽田港、寧波北崙港、煙台八角港的貨櫃碼頭,參與廈門海滄港的擴建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負責碼頭與基建投資項目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在今年 1 月已完成分拆,重組為長江和記實業與長實地產兩家公司,公司註冊地也從香港遷至開曼群島和百慕達群島,形同李嘉誠撤離香港,長和系成為一家外資公司。

但真正成為各界議論焦點的,是李嘉誠對中國和香港兩地的房地產和零售領域的撤資動作,而這些動作在 2013 年就有跡可循。自 2012 年 12 月和記黃埔在武漢取得一塊土地之後,李嘉誠旗下公司就不再於中國購置土地,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出清其在中國的房地資產;與此同時,李嘉誠卻不斷在歐洲加碼投資各類房地產、基礎建設和電信業。

在中國方面,2013 年 8 月,和記黃埔以 25.78 億元人民幣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大樓;緊接著 10 月,和記黃埔和長實集團以 11.55 億美元價格出售上海陸家嘴的東方匯經中心大樓。

這兩個出售資產的動作,當時已引來媒體的高度關注,但李嘉誠當時簡單回應:「內地房地產價格太高,投資人須小心謹慎。」

 

套現! 去年來動作加大

進入 2014 年後,李嘉誠撤資動作加大,分別出售了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甲級寫字樓盛邦國際大廈,共入帳 97.8 億元人民幣。11 月,又以 39.1 億元人民幣價格售出重慶大都會廣場。2015 年 7 月,長實地產尋求出售上海陸家嘴的綜合體世紀匯,出價 200 億人民幣。

另外,李嘉誠對其在中國唯一上市關係企業長園集團進行 10 次減持,使持股比重從 35.8% 驟降至 5.76%,淡出 A 股意味濃厚。

中國媒體初步統計,從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4 月,李嘉誠通過轉讓資產或其他方式,在中國已套現逾 738 億元人民幣。

在香港,李嘉誠也是動作頻頻。2014 年 3 月,長和系出售亞洲貨櫃碼頭 60% 股權;同月,李嘉誠將屈臣氏的 24.95% 股權以 440 億港元代價賣給淡馬錫;此外,李嘉誠還陸續賣出和記港陸 71.36% 股權、香港新界的商業地產項目盈暉薈,以及港燈電力 19.9% 股權,估計至少套現 600 億港元。

至於加碼海外市場,雖然李嘉誠一直都對歐美市場有所耕耘,但隨著在中國撤資的步伐加速,其對海外市場的投資力道也相對加大,尤其鍾情於歐洲市場。

2012 年,和記黃埔與長江實業分別出擊,以 13 億歐元及 6.45 億英鎊收購奧地利電信運營商 Orange 和英國天然氣公司 Wales & West Utilities,到 2015 年 1 月和 3 月,李嘉誠繼續擴大其英國事業版圖,分別以 10.27 億英鎊及 92.5 億英鎊,收購英國鐵路公司 Eversholt 和電信商 O2。

以李嘉誠的財力和野心,可以預見未來他投資歐洲只會有增無減,長和系經營重心也毫無疑問將傾向歐洲。然而讓外界好奇的是,李嘉誠為何選擇此時退出每年仍有 7% 成長的中國市場,卻轉往經濟搖搖欲墜的歐洲。

在觀察 2 年多後,中共官媒終於按捺不住,新華社旗下的《瞭望智庫》在 9 月中旬刊文指出,李嘉誠是在中共的支持下才得以發展,但中國經濟低迷時,李嘉誠卻撤資,「沒有權力的扶持,哪裡來的機會?合作時借權力,賣出時說市場,似乎雙重標準,讓人難以淡定。」文章還呼籲「別讓李嘉誠跑了」。

對此,李嘉誠在 9 月 29 日發出聲明,直言「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對於撤資的說法,聲明強調:「李先生個人在重組過程中,並沒有減少持股比率,也沒有從中套現,所謂『撤資』指控,完全不成立。」

 

撤資! 對習近平投不信任票

雖然李嘉誠極力撇清,然而外界認為內情恐怕沒那麼單純。香港知名評論家、《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就分析,李嘉誠開始從中國撤資,時間上剛好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前後,可能已被視為對習氏的統治投不信任票,對習氏的大不敬。

林行止還認為,上次特首選舉時,李嘉誠支持梁振英的對手唐英年,「當北京拍板要梁氏當行政長官時,李氏和他的重要助手仍高調把選票另投他人,犯了天條,罪無可逭」,或許正是因為李嘉誠與中港兩地領導人關係緊張,促使李嘉誠決心將兩地的資產撤離。

曾在港資房地產商任職的謝姓台商指出,李嘉誠 90 年代初期能在中國發展順利,很大原因是他與當時的中共領導人江澤民交情好,包括李嘉誠取得北京王府井大街和長安大街口的東方新天地開發案,沒有中共高層的點頭支持,一般人怎麼可能要到這一黃金地段。至於接任的領導人胡錦濤,李嘉誠與他關係也不錯,胡錦濤 2010 年還曾在深圳單獨會見李嘉誠。

然而,紅二代出身的習近平,似乎與香港富豪們刻意保持距離,「老一輩企業家看不懂新領導人在做什麼?」謝姓台商說。李嘉誠也許對此已有所警覺,因此習近平上台之際就開始出售中國資產。

至於李嘉誠的撤資是否會在港台商圈造成骨牌效應,這位謝姓台商認為,李嘉誠的集團是全球布局,擁有豐富的國際投資和經營經驗,可以輕易將產業移往他處;但對於佔絕大多數的中小型台商而言,既沒有海外經營經驗和營利模式,也欠缺融資管道。「台商沒能力跑了,已離不開這片土壤」,他說。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