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矽品的對手,不只江蘇長電還有台積電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6 月 05 日 0:00 | 分類 晶片 , 財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日月光、矽品的對手,不只江蘇長電還有台積電


日月光與矽品合組控股公司一事,總算塵埃落定;然而,兩家公司接下來的磨合,才是日矽合的成敗關鍵。長期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金牌分析師陸行之,對這椿合併案提出了最深刻的建議,以下是他的專訪摘要。

日月光和矽品合組控股公司,可以從 3 種情境來分析優劣勢。

第一是兩家公司如現況,仍是完全沒有合作、獨立運作的公司,這是最差的情況。因為一定會持續互相殺價競爭,也要和 JCET(江蘇長電),甚至是和更強大的台積電競爭,因為台積電現在已進到 back end(後段,指封裝),今年第四季就幫蘋果做,所以對日月光和矽品來說,表示兩家都要花很高的研發費用去攻最新的產品,不合併,就是 derating(降級)。

第二個情境,就是他們宣布的產業控股方式,這樣的結構比較不強,兩家公司仍保有主體性,某種程度既合作又競爭,既然是兩家公司的概念,裁員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兩家公司又同時投資研發費用在類似的技術,雖然有同一個母公司,但還是很難協調,仍然會做一樣的東西。光這兩點,就無法讓組成產業控股的效益展現出來,所以我會認為 1 加 1 只會等於 2.1 左右。

 

產業控股的結構不夠強
完全合併,是最好的模式

以前我在外資,對於到底要推日月光還是推矽品,一直很兩難,因為兩家各有優缺點,有些客戶就是喜歡日月光,有些就是喜歡矽品,不像台積電,毫無疑問就是最突出的。

所以我認為,走到第三個情境──完全合併,是最好的模式。日月光和矽品合併是強強併,因為日月光的強項是研發費投資得很快,都比矽品早,研發經費也丟很多;而矽品的強項則是執行力,無論成本結構、獲利、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等都比日月光好。舉例來說,日月光和矽品,哪個對供應鏈的管理更強?當然是矽品,因為矽品扮演的角色就是 second source(第二順位供應商),必須更精實,將成本控制得更好,所以矽品的毛利才會比日月光好這麼多。而日月光為了保持領先,只能繼續砸錢在新產品研發、找新的市場。

在生產管理上,矽品比較像台積電的管理方式,偏中央集權式的管理,矽品總經理蔡祺文對於管理抓得非常緊。所以兩家公司併在一起,有互補,如果未來能將兩家公司的優點集合在一起,融合變成一家更強的公司,就真的是強強併,當然中間有些人會受傷。

而且前提是要把強強購併下的兩家優秀人才都留下。例如,應該要由矽品總經理蔡祺文掌管整個生產,就是將日常營運交給矽品,而日月光的吳田玉做策略的總經理。

如果因為鬥爭,最後掌握關鍵營運及管理位置的人,是因為有 Power、而不是有執行力的人,表面上是強強併,實際還是弱弱併。

 

長期還要對抗台積電
另個「紅色」供應鏈

因為如果林文伯等矽品團隊,未來慢慢淡出,不參與太多,在日月光團隊主導下,無法利用矽品很強的管理,結果合併後的經營績效,例如呈現出來的依然是日月光現在遠低於矽品的毛利率,那合併的效果就是沒有展現。

是不是強強併,是否選了對的人進來,一年就看得出來了,如果績效沒有顯現,那也只是日月光把矽品吃掉,到最後還是一個和過去一樣、股價依然是 20、30 元的日月光而已。

我們希望的是日月光模式要改,管理方式也要改,矽品的優點一定要注入到日月光。

合併後,有人會擔心轉單效應,我覺得會是暫時的,真正要看的是未來 5 年、10 年。合併後因為整個研發的規模變大,假設以前日月光對研發的投資是 1 元,矽品投 0.6 元,合併後因規模變大,可能變成投資 1.3 元,就比 1 元和 0.6 元都多,但也比 1 加 0.6 元來得少,成本降低,但研發規模又出來了,這是合併帶來的效果。

如果以規模及研發能量來說,日月光矽品遠遠超過中國江蘇長電,可以拉開距離,這是好事。但江蘇長電未來依然會是 second source 的角色。

尤其台灣公司對專利保護相對很好,這很重要,舉例來說,Google 的 AlphaGo(人工智慧圍棋程式)裡,有一個人工智慧的 CPU,以及微軟最近在做 AR(擴增實境),也有一個特別的處理器,這種最新的產品一定會先給台灣做,江蘇長電永遠都拿不到。

我判斷,這幾個新產品都會從給台積電開始做,這也帶出日月光矽品的競爭者不只是中國,還有和台積電的競爭。日月光矽品不合作,根本打不過台積電!規模差太多了。

這是為什麼日月光願意讓步,他們看到產業未來的困境,因為他們要對抗的不僅是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威脅,還包括台灣供應鏈,是為了抗雙紅供應鏈(台積電的企業 logo 色也是紅色)。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