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首度減資背後的 5 大觀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5 月 21 日 7:45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鴻海首度減資背後的 5 大觀察


過去一年,鴻海經歷外資持續雪崩般的賣壓後,上星期出現戲劇性轉折,先是成交量縮小到 3 萬張以下,外資悄悄由賣轉買。接著,5 月 11 日星期五傍晚,鴻海突然宣布,董事會決議減資 2 成;14 日星期一鴻海收盤價站上 89 元大關。

記者會上,鴻海資深處長龔文霖宣布,這次鴻海減資 2 成,每 1,000 股將減少約 200 股。換句話說,每股將退回 2 元給股東,加上鴻海董事會通過,今年將配發 2 元現金股利,鴻海股東今年每股可領到 4 元現金。

但是,鴻海去年每股盈餘達 8 元,為什麼不發 4 元現金股利?又為什麼選擇此時減資?

龔文霖透露,原因之一是,鴻海未來的投資規畫和布局已大致底定,他說,鴻海近年積極著墨在「8K+5G 領域,並在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的布局上,成果陸續顯現,目前擘畫的工業互聯網發展藍圖中,亦將進一步透過賦能中小企業,擴大產業聯盟」。由於長期策略已大致底定,在不影響現金流量的狀況下,選擇減資。他表示,「減資的主要考量是股東投資鴻海能取得多少報酬」。

不過,就在同一天晚上 11 點 47 分,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官方微博「證監會發布」,證實證監會核准了鴻海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FII)的上市申請案。3 天後,FII 正式公布將發行 19 億新股,占未來 FII 總股本 10%。市場預估,FII 將在 5 月底到 6 月初在上海掛牌。

FII 上市前,鴻海董事會決議減資。外界關心,鴻海成立 44 年來首次減資,原因和影響各是什麼?

同樣是發 4 元給股東,改成 2 元現金股利、2 元退還股本,差別到底在哪?

觀察一
減資對股東稅負有立即影響

退還減資股本的第一個效應是稅,因為退還股本不需繳稅,所以鴻海股東和往年一樣每股收到 4 元左右的現金,但今年 4 元現金只有一半要繳稅,對大股東來說可省下不少錢。

減資可以改善股東權益報酬率,在獲利情況不變的狀況下,縮小股本可拉高未來每股稅後純益表現。

過去一年,鴻海股價持續下跌,對大股東籌資構成巨大壓力。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為例,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訊,去年郭台銘多次質押股票,手上持股的質押比率達 46%,處於高檔水位。去年 1 月和 3 月,郭台銘兩次質押股票,取得數百億元,當時鴻海的股價約 84 元和 94 元,如果股價大跌,大股東恐怕會面臨回補資金的壓力。這次減資後,郭台銘質押的股數也會減少,減資後的價格乘上新的股數,必須滿足質押的規定,才不用回補更多資金。

不過,減資代表公司用不到手上的資金,鴻海啟動成立以來首次減資,是否代表未來成長動能趨緩?

觀察二
未來成長動能是否趨緩?

記者會上,有人質疑,鴻海集團正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新廠,正是需要錢的時候,為何要減資?龔文霖回答:「有些東西不一定完全是鴻海要去做的。」意思是鴻海還可以調集旗下其他公司資金去出資,「鴻海已經是跨國企業,早已進行全球布局,也面對全球的資本市場、全球的資源規畫」,也就是哪裡的資本市場較有利,就去哪裡籌資。換句話說,減資恐怕也代表鴻海在需要現金下,轉向其他本益比高的市場籌資,而台灣本益比較低,因此縮小在台灣的資本規模。

但是,減資也會影響鴻海的股東權益。股東權益是由股本、資本公積和保留盈餘構成,減資之後,鴻海帳上的股東權益減少,可能會引發新一波的改變。

觀察三
鴻海現金流狀況改變

根據鴻海 2017 年合併現金流量表,2016 年由營收產生的現金淨流入達到 1,740 億元台幣;但去年,卻罕見由正轉負,變成淨流出 393 億元台幣。根據「財報狗」網站估計,鴻海去年自由現金流達到 -998 億元。

去年鴻海的現金流量表上,投資活動也流出 649 億元現金,是靠籌資活動帶進 1,462 億元,才讓期末現金維持在 6,000 億元的水準。此外,鴻海的銀行借款也大增,根據財報,2017 年支付銀行利息 357 億元,較 2016 年大增 127 億元。

觀察四
FII 上市恐稀釋鴻海獲利

攤開 2017 年的鴻海財報,和 FII 上市招股書中的財務數字比對,不難發現此消彼長的現象。

2016 年鴻海帳上的應收帳款是 6,990 億元,但 2017 年大增至 1 兆 1,504 億元,較 2016 年增加 6 成。鴻海 2017 年的應付帳款也跟著大增 6 成,存貨數字也大增 4 成,加上營業現金流轉為淨流出。這些數字都反映,可能受到主要客戶蘋果手機需求趨緩的影響,鴻海去年生意並不好做。

2017 年鴻海的營收結構也有變化,2017 年做了 4 兆 7,067 億元的生意,比前年增加了 3,000 多億元;但營業毛利比 2016 年減少 185 億元;營業費用卻大增 438 億元;靠去年出售夏普持股,獲利 630 億元,讓 2017 年業外收入比前年增加 473 億元,才讓每股盈餘維持 8 元水準。但是,賣股收益並非持續性的本業收入,明年如何維持 8 元的盈餘水準,值得觀察。

採訪中,一位投資人問:「鴻海財報的改變,是來自分拆 FII 的影響,還是來自 iPhone X 銷售影響?」

比對中國證監會公布的 FII 招股書指出,FII 主要營收來源之一,就是為蘋果生產關鍵零組件,同樣都做蘋果的生意,但去年 FII 的淨利比前年成長 12%,淨利為 162 億元人民幣(約 746 億元台幣);同一時間,鴻海淨利卻下滑 10%。

FII 的業外收入占整體營收的占比極小,FII 去年做 3,545 億元人民幣(約 1 兆 6,308 億元台幣)的生意,但業外收入只有 8,800 萬元人民幣(約 4 億元台幣);但鴻海去年業外收入卻增加 205%,達 703 億元台幣。

如果把 FII 的淨利和鴻海相比,就能發現 FII 2016 年淨利約為鴻海合併淨利 43%;但 2017 年,FII的淨利增加,鴻海卻下滑,一來一往,FII 淨利規模達鴻海合併報表淨利規模的 55%,顯然已是鴻海旗下的「大金雞」。

觀察五
外資最新評價看法兩極

由於 FII 上市後,會釋出約 10% 股份,這表示 FII 未來要先分 10% 的利潤給 FII 股東,才能把剩下的 9 成獲利交給鴻海股東分配,加上蘋果 iPhone X 銷售不如預期,這將再次讓鴻海受到獲利下滑壓力。

FII 上市前,鴻海宣布減資正是反映未來布局的關鍵做法。短期來看,減資能暫時減緩外資賣壓;鴻海宣布減資後,外資紛紛發布最新目標價。根據《彭博》(Bloomberg)統計,目前 20 家外資對鴻海的平均目標價為 99.45 元,其中 7 家評為買進、10 家評為持有,仍有 3 家給予「賣出」評等。過去不斷下修鴻海股價的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哈戈谷,仍維持鴻海 85 元的目標價不變。

不過,長期評斷鴻海的投資價值,還是要看公司創造現金和獲利的能力。一位專業投資人問:「鴻海未來的核心事業,究竟是什麼?」由於 FII 包括許多和蘋果供應鏈相關的重要公司,FII 上市後,未來鴻海要如何維持長期穩定的獲利能力和現金流?這才是鴻海長期投資人關注的關鍵問題。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