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 A 股上市,中國聯家軍的完美精算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8 月 20 日 8:00 | 分類 晶片 , 財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啟動 A 股上市,中國聯家軍的完美精算


7 月底,《財訊》採訪團隊走進聯電位於蘇州和艦的廠區,採訪和艦副董事長尤朝生(見首圖),他是聯電在中國市場最重要的操盤手。「你是什麼時候到和艦的呢?」也許是和艦案留下的影響,停了 2 秒尤朝生才說,「我是 2003 年來的」,他把 15 年的青春,都留在這裡。

今年,聯電宣布將把中國重要子公司,包括蘇州和艦、廈門聯芯及做 IC 設計服務的山東聯暻,申請在中國上市。但這一天,足足比尤朝生預期還晚了 14 年。

「和艦是 2001 年 11 月動土,2003 年 5 月試產,2003 年只做了 2,200 萬美元營收,但是 2004 年就把前 3 年的投資全賺回來了!」尤朝生說,2004 年時,和艦就曾想要到新加坡去掛牌。

這一步,晚了 14 年
2004 年,和艦就想赴新加坡掛牌

但是,2005 年接著發生了和艦案,聯電被指偷跑赴中國投資,2008 年金融海嘯又帶來市場壓力,再加上投資者資金出場的需求,讓和艦經營團隊必須同時處理來自公司客戶、主要投資者和台灣主管機關的巨大壓力。

「我們原本有 4 個基石投資者,包括日本軟銀旗下的 SAIF、AIG、日本大和證券投資部,以及怡和創投。」尤朝生說,這些投資者在 2002 年投資和艦,2005 年遇上和艦案,7 年後有意出場,卻遇上金融海嘯;於是由聯電出資,分批買回股東手上的股票,同時和台灣主管機關研議,如何以合法的程序將和艦以購併方式併入聯電。2009 年,台灣相關法規終於出台,和艦最終以合法程序重回聯電,至今年 6 月,聯電持有和艦 96% 股份。

目前聯電在中國最重要的 2 個廠,除了蘇州和艦,還有位於廈門的聯芯,和艦是舊有的 8 吋廠,聯芯則是前年才投產的 12 吋廠,尤朝生則是這 2 家晶圓廠的主管。

尤朝生表示,和艦是 8 吋廠,原本外界對 8 吋廠的前景有疑慮,但 2013 年開始,新應用的出現,讓和艦營收獲利逐步走高。和艦去年創下成立以來獲利新高,獲利台幣 7 億元。

▲ 目前和艦擁有 8 吋所有製程,但產能供不應求。

和艦練好功夫,但缺規模
透過上市提升產能及競爭力

他分析,和艦現在的問題是產能不足,「這 2 年都是滿載,連新客戶要來試產,都沒有辦法。」和艦原本規畫的產能是 6 萬片,現在卻裝了 65,000 片的產能,生意太好,和艦還去買 12 吋廠用的曝光機,改造後生產 8 吋晶圓。

「8 吋晶圓廠能做的製程,我都有。」尤朝生透露,和艦的功夫練好了,但缺規模,上市的目的之一,是讓和艦從 65,000 片擴張到 77,000 片,擴張業務規模。

反觀聯芯,根據聯電年報,廈門聯芯去年虧損台幣 59 億元。尤朝生說,不是因為沒有生意,而是因為還沒到經濟規模。「目前聯芯產能利用率有 8 成」,但是廈門廠投了 30 億美元,以 6 年折舊計算,一年折舊成本就要 5 億美元,如果規模太小,就算滿載也無法負擔高額折舊,產能擴大後,就有機會攤平。

聯芯第一階段規劃 25,000 片的生產規模,目前只有 16,000、17,000 片,等於工廠裡,水電成本都投下去了,卻只有 6 成的產出,「一定要盡快達到 25,000 的規模」,採訪團隊站在廈門聯芯廠外觀察,現場仍不斷在招工。

尤朝生分析,12 吋廠和 8 吋廠不一樣,12 吋廠的生產成本更貴,「一定要攻大客戶」,目前聯芯以生產手機用處理器晶片為主,尤朝生表示,目前也在考慮讓聯芯採用 22 奈米技術生產,才更有競爭力,「但就算要用,也要通過投審會的審查。」

不過,聯電過去擅長財務操作,公司拆拆併併,聯電是否又打算再做一次財務工程,再大玩合資遊戲?

尤朝生表示,這幾年,聯電已經少用合資方式經營公司,「以前聯電有幾個合資,後來不是全資控制,要不然就是拆夥。」他分析,像新加坡原本是合資,後來也改成獨資,「地方政府或財務投資者,資金不可能長期在你這裡,新加坡政府想把錢活化,扶植生技,錢還是要出來的。」他認為,靠合資取得客戶跟產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跟 AMD、英飛凌的合資也是,「彼此的看法不太一樣,一定是股權大的人說話,如果他想要的東西我給不了,最後只會分。」聯芯目前是和當地政府合資,「這是因為台灣法規要求要合資。」目前聯電占大股,擁有五成股權。

▲ 和艦副董事長尤朝生也是廈門聯芯主管,他在採訪中解釋廈門高科技鏈的發展現況。

不再玩財務操作遊戲?
聯電在中國的新機會,也是風險

近年來,聯電一直是申請赴中國投資金額最高的公司,現在又急需資金擴張,因此決 1 股上市。尤朝生坦言,「明年聯電還會對和艦注資 2 億美元充實資本,之後就應不需母公司金援,廈門聯芯的資本支出,今年則是 38 億人民幣。」現在聯電母公司對現金如何運用精打細算,如果在中國上市,可以就近籌資,提高手上資金的運用效率。

和艦 18 年的中國發展經驗,就像一條船,始終在兩岸之間擺盪,苦等上岸的一天。

在中國,他們做得再好,很難擁有內資待遇,和艦和中芯的待遇,不會一樣。在台灣,任何往中國市場投資的資金和技術,也都要受到嚴格審查。兩岸主管機關的態度,是聯電在中國發展的機會,也是風險。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