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台商回流,產學籲設特區、技術管制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01 日 12:30 | 分類 國際貿易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迎台商回流,產學籲設特區、技術管制


台商回流台家數已近百家,投資金額超過 6,000 億元,逐漸形成一股勢力,產、學界也提出建議:兆利董事長劉光華指出,貿易戰對台灣是再投資的機會,「政府應該開發特區,在稅收、最低工資、部分法令必須是跟台灣脫勾」;國發會前主委陳添枝則認為,美中對抗時代,台廠要維持優勢,技術流向管理將會成為關鍵,而政府的角色又更為重要,過去台灣只有原則性管理,但缺乏系統,這是台灣未來必須要建立的能力。

1978 年經濟改革開放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基礎,龐大而廉價勞動力、源自美國的先進技術,是台灣代工業崛起的勝利方程式,不過此一模式在未來 30 年面臨諸多挑戰。

回收期拉長、二代不願接班  台商遭遇撞牆期

「搞製造業、搞工廠講的就是回收」,兆利董事長劉光華指出,兆利是全球第二大 NB、Monitor 樞紐製造大廠,未來甚至有機會在摺疊手機扮演重要供應商;劉光華回憶,兆利 2000 年時去中國,大概 2 年就回收了,10 年後電子廠面臨西進壓力,許多小廠都已面臨不去沒生意,但再投下去要如何回收的兩難問題。

而且還有更大問題:大部分中小企業第二代不願接班,劉光華表示,這幾年在華東地區看到許多中小企業,「好一點的賣掉、差一點的收掉、最不好的一批是跑路。」台商在中國發展也面臨撞牆期。

不僅僅是整體成本上揚,台商也遭遇中國廠嚴峻價格競爭,劉光華直言,「我們這幾年面臨紅色供應鏈,確實是非常大的壓力」。

台商確實有找尋中國以外製造地點的壓力,只是,台灣也有自身的問題

劉光華表示,確實有台商要回台灣,但是現在面臨的都是土地、水、電、勞工問題,他認為:「政府真的應該要開發成一個特區,特區的稅收、最低工資、還有一些法令,必須跟台灣是脫勾的。」

國發會前主委、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則認為,分散供應鏈對台商而言相對不難,台廠厲害之處在於能快速調節,這正是台廠能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但台灣要持續維持優勢,技術流向管理則是未來必須建立的能力。

對抗風險隨時可能再發生

陳添枝指出,川普所發動的貿易戰是前人無法想像的策略,但在短期看來是有用,在全球經濟都受波動情況,只有美國還好,「貿易戰到目前是 easy win」,美國失業率降到近 50 年低點。

陳添枝認為,貿易戰手段被後來繼承者用機率滿大,不管貿易戰短期結果,企業都已意識到單一產地不可靠。對抗風險隨時有可能再發生,就算下一任不是川普也一樣,產業、政府都需做出準備。

台灣屬於美國技術體系中的一環,陳添枝認為,台灣雖已是技術大國,但過去從未思考技術管理問題,因為過去沒有中美對抗問題,而現在不管是源自美國或自行研發技術,將來一定會被客戶問:會不會流到中國?

台灣必須有一套技術流向管理制度,而且需符合 ISO 等國際標準,確定技術能完全控制,不能流出去的就不能流,完全掌握技術流向,站在關鍵技術管制角度來看,政府角色又更重要,陳添枝指出,政府過去從來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只有原則性管理,並沒有一套系統,這個能力是未來要建立,唯有如此,在美中對抗新時代,台廠才能維持優勢。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