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鴻海、國巨聯手進軍「半導體」還有利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23 日 10:30 | 分類 IC 設計 , 公司治理 , 證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疫情之下,鴻海、國巨聯手進軍「半導體」還有利多?


暴衝的疫情讓台股大逃殺!本月備受矚目的鴻海、國巨聯手案,並沒有讓兩位主角挺住跌勢,近日股價雙雙下挫。究竟,疫情之下「鴻國合作案」還有多少利多?

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與世界第三大被動元件廠國巨,繼2020年9月宣布策略聯盟後,2021年5月初宣布將進一步合資成立半導體公司。而雙方跨界搶攻半導體市場,背後又有甚麼策略布局?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上任後積極結盟,除已與全球多家車廠合作外,2020年9月也與世界第三大、台灣最大被動元件廠國巨達成策略聯盟,共同研發零組件,讓已在電子零件布局完善的鴻海更上層樓,國巨也有機會搭上鴻海如車用的新事業的順風車。

而5月初鴻海又與國巨進一步合作,將共同成立半導體公司「國瀚電子」,宣布進軍小IC(低價的功率、類比)市場,雙雄跨域踏入小IC的新領域。

▲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右)力圖轉型。

國巨擴產品線,議價能力再上層樓

被動元件因重資本投入,景氣反轉將拖垮營運,而屬景氣循環產業。

國巨營運也曾因市場報價起起落落而波動劇烈。近年董事長陳泰銘則多次強調國巨將轉型,跳脫景氣循環股。國巨靠的是對外併購擴張產品線,從以資通訊產品為主,轉為納入更多高階、穩定的工業用、車用市場。

近年,國巨就靠著併購「君耀」進軍保護元件、併購基美(Kemet)進軍車用、併購普斯(Pulse)進軍無線元件,除擴充集團規模,也減少景氣循環疑慮。

這次進軍半導體,國巨表示,一台電動車中使用的的半導體「歸類小IC的部分超過90%」。董事長陳泰銘則點出,國巨產品線將從被動元件擴及至半導體(主動元件),提供客戶更完整的元件,並一次購足,可為國巨帶來極大的成長空間。

這與國巨近年不斷開拓新產品線的策略吻合,業內人士則指出,國巨不斷擴張產品線將擴大市場影響力,更重要的是能使綑綁銷售「玩得起來」,提高了議價能力與營運動能。

鴻海拚車用,集團火力支援半導體

至於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019年上任後加速集團進軍電動車市場,將集團機構件、電子零組件、系統組裝等技能整合,搶攻電動車零組件及系統、組裝商機,也成立MIH聯盟,與合作夥伴共同訂定車界標準。

鴻海則意圖利用半導體為車用零組件之一,以擴大商機與影響力。

▲ 鴻海與裕隆結盟。(Source:鴻海

如鴻海與美國新創電動車品牌Fisker宣布將在2023年開始生產電動車(以25萬輛為目標),16日法說會時劉揚偉就提到,Fisker電動車所需晶片將由鴻海供應,其中小IC、區域控制IC,則是未來鴻海在電動車晶片努力的方向。

鴻海集團也集中火力協助半導體事業發展。集團已有IC設計、晶圓製造、封測、設備等公司,但仍積極物色併購標的,曾競標馬來西亞Silterra晶圓廠(失利)、洽購旺宏晶圓廠(進行中),新設的鴻海研究院,半導體也是研究項目之一。

業界人士則指出,國巨與鴻海的小IC合作,由於跨入新領域,「短期內難有成效」,但集團力量加持下,若是發展成功,不但有產能(夏普旗下晶圓廠)支援,更能與目前鴻海電動車解決方案整合,在部分領域中打擊其他現有廠商的市占率。

當燃油車走向電動車,這些晶片值得關注

凱基投顧資深副總陳佳儀點出,車用IC認證時間較長,與台廠強調快節奏的風格不同,再加上台灣本身汽車工業較弱,比起有國內市場支援的美、日、德半導體大廠更顯弱勢,因此過去台廠在車用晶片投入較少。不過,台廠在邏輯IC(負責運算)仍有一定市占率。

而近年電動車崛起,汽車採用的電子系統、元件數量大幅提高,比起資通訊產品也需更多高頻、耐高電壓的晶片,而有許多商機值得留意。

陳佳儀點出,碳化矽(SiC)、三五族半導體(氮化鎵、砷化鎵等)在電動車應用上非常有潛力,儘管目前主要車用應用市場由國外半導體大廠瓜分,但仍可留意相關產能外包等延伸商機。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