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已與 400 夥伴一起共舞,英特爾至今一個人跳舞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3 月 16 日 12:15 | 分類 半導體 , 名人談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積電已與 400 夥伴一起共舞,英特爾至今一個人跳舞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表示,台積電創立辛苦,當時只想活下來,沒想到後來快速發展,他也質疑英特爾自己打造晶圓代工產業,因像輝達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所說,台積電已學會與 400 名夥伴共舞合作,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跳舞。

「半導體世紀對談:全球晶片競爭與台灣的關鍵實力」論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問張忠謀,創建台積電時,有想到十年二十年後有什麼結果?

張忠謀表示,1987 年建立台積電,當時只希望公司活下來,不想讓政府失望,因為政府投資佔台積電半數資本。台積電創立前幾年遇到很多困難,但從 1991 年開始,台積電成長飛快,年複合成長率連續十年超過 50%。張忠謀當時沒料到台積電會有如此規模和可能性。

Chris Miller 被問到英特爾在美國打造晶圓代工有什麼利弊時表示,半導體供應鏈沒有一國能自給自足,不但要花很多錢,技術也不會比較好。很多公司嘗試與台積電競爭,但台積電有經濟規模優勢,別人很難競爭。Chris Miller 表示,從他研究看來,從頭打造晶圓代工,不是那麼容易。

張忠謀補充,引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比喻,台積電已學會與 400 名夥伴共舞,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跳舞。

另外,地緣政治風險衝擊晶片製造面,Chris Miller 分享,晶片製造需要經濟規模,但也要考慮如果過度集中,稍有差池,世界經濟會一起受影響。加上地緣政治比過去危險,晶片製造多元化的效益與集中化規模之間,要達到微妙的平衡不簡單。

張忠謀指出,台灣製造業轉移到美國時,供應鏈多元化已是進行式,成本勢必上升。預估美國製造成本比台灣製造多 50%,還可能是低估,比他低估的比例更低估。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