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美國債務違約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5 月 08 日 8:30 | 分類 國際金融 , 財經 , 金融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又來了!美國債務違約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


美國府會針對提高債務上限爭論不休,有關美國頭懸債務違約大刀的討論再度擺上枱面。雖然這是影響深遠的議題,但對美國人來說,或許只是家常便飯。

債務危機迫在眉睫

自從美國1月觸及31.4兆美元舉債上限後,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等政府高層,就一再示警債務違約的迫切危機,美國政策制定者也為了提高舉債上限爭論不休。占眾議院多數的共和黨希望以大幅削減削減開支為提高上限的交換條件,但總統拜登(Joe Biden)拒絕接受。

對美國人來說,債務違約並不是新話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美國國債自1980年代初期就一直增加, 並2013年超過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如今更超過31兆美元。自1960年以來已採取行動提高、延長或修改債務上限定義高達78次,共和黨總統任內49次、民主黨總統任內29次。

舉債爭議家常便飯

提高舉債上限是國會例行公事,目的在防止政府耗盡資金與債務違約。為了一戰期間靈活籌集資金,美國1917年開始設限舉債,並在需要時經國會表決提高上限。理論上這讓國會可檢查國家支出,反映2001年以來,美國每年都有預算赤字問題。

但隨著美國政治兩極化加劇、債務飆升,這問題日益棘手,並成為政治談判的籌碼。共和黨2011年就首次拿舉債限額與債務違約威脅,迫使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坐上預算談判桌。雖然最後歐巴馬同意限制政府支出,但不斷提高賭注取勝的膽小鬼賽局(game of chicken)並不是沒有風險。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2011年就因這場債務風暴,把美國長期主權債信評比調降一級。這是自1941年標普開始主權評級以來,美國首次喪失3A評等,打破美國近百年維持最高評級的神話。估計投資人因不確定性要求提高利率,2011年債務危機導致美國財政部借貸成本增加至少13億美元。

其實是政治問題

儘管如此,相較經濟方面,美國債務爭論更像政治問題。因美國國債一直視為現代世界最安全最穩定的投資,經濟動盪時期還可當避風港。美國債務占GDP比例128%,低於日本、希臘和義大利等十幾國。這數據通常視為衡量一國管理債務能力的指標。

華府智庫「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專家齊克果(Jacob Kirkegaard)表示,要從美國債務限制鬥爭抽離政治因素並不容易,因為這已為黨派儀式。他支持取消舉債上限,認為與其說是限制政府支出的工具,不如說是種「麻煩」。

確實,相較美國設定舉債上限,許多國家選擇不同方法,把債務視為GDP一部分,如歐盟成員國就同意債務保持在GDP 60%以下──儘管實施後並非總是如此。丹麥是既有舉債上限、也承諾遵守歐盟規範的特殊例子,然而1993年基於憲法要求引入債務上限後,也沒有華府常見的戲劇性發展。

丹麥案例特殊

因美國和丹麥法律看起來類似,但運作方式大不相同。丹斯克銀行(Danske Bank)專家奧爾森(Las Olsen)表示,丹麥政治人物看待這議題更偏向形式,而非政治問題。丹麥舉債門檻為2兆丹麥克朗(DKK,約2,840億美元),目前國家債務總額約6,450億丹麥克朗。丹麥舉債上限只在2010年取消過,當時政府2008年金融危機後大舉舉債,並獲政黨廣泛支持。

奧爾森表示,丹麥政治並不像美國嚴重兩極化,雖然丹麥政界經常對預算用途意見分歧,但對如何管理預算大多一致。此外,丹麥和美國主要不同處,丹麥債務總體是縮減,如丹麥政府以預算盈餘結束2022年,並用這筆錢償還大部分借款。

隨著美國國會由民主黨控制參議院、共和黨掌管眾議院,使美國府會協調談判更複雜,因需兩黨表決後才能提高上限。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表示,一旦美國政府停止履行財政義務,經濟衝擊可能會在夏天導致800萬人失業、GDP下降6%。此外,債務違約也可能加劇全球對美元價值及領導力的不確定性。美國國債上限的史詩級戰鬥,這場例行公事恐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後果。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