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控制的國家風險讓中國經濟政策失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07 日 8: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無法控制的國家風險讓中國經濟政策失靈


在今年 3 月 13 日中國兩會結束後,當時李克強以及李強二位前後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均表示中國今年要達到 5% 的目標是不容易的,李強更指出「並不輕鬆,需要倍加努力」。隨著近期中國官方在進口與出口、消費者物價指數與生產者物價指數以及青年失業率公布,中國經濟要達到李強上任第一年的經濟目標會更為困難。

根據彭博社在8月29日所發布的預測調查顯示,受訪的經濟學家目前對中國202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預測中值為5.1%,較過去調查時預估的5.2%為低,雖然此一數字較接近中國官方公布的5%經濟成長目標。此外,摩根大通集團也將2023年中國GDP成長率的預測下修為4.8%,相較於其在今年5月6.4%的預測已有不小的差距。英國巴克萊銀行對於中國今年GDP成長率的預測則是下修0.4個百分點為4.5%。日本瑞穗銀行則是將中國全年GDP成長率預測,從5.5%調降到5%。在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債務危機未被妥善處理的情況下,外資機構下修中國經濟的可能性仍相當大。

台美對於中國的投資與貿易關係變化

就中國對外貿易而言,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六個月美國從中國進口了約2030億美元商品,比2022年同期減少25%。中國對美出口落在墨西哥和加拿大之後,是美國的第三大商品供應國。以台灣而言,2022年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為中國(含香港),占整體出口比重38.8%,但2023年1月到7月為止,台灣對中出口占比已降至35.4%。在國際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當參與國際供應鏈的廠商完成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廠房建置時,中國對於美國的出口必然會持續降低。據我國經濟部統計處8月發布的數據指出,台灣對中國直接投資在2011年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曾達83.8%,但2018年至2022年,台灣對中國投資,相較於2013至2017年減少40.3%,占比下滑16.4個百分點。由於在美國持續與中國保持「去風險」態度不變下,中國外貿下滑的趨勢已不可避免,內循環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將愈來愈大。

習近平在今年六月訪問內蒙古時表示,「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然而,在尚未發生完全斷鏈的情況下,中國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內需相關統計數據,已顯示中國內需經濟也不面臨挑戰。

中國青年失業率遠高於歐美及台灣

就中國內需而言,中國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5月、6月與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分別為0.2%、0%與 -0.3%,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在6月與7月的年減幅度則分別為4.6%、5.4%與4.4%,上述CPI與PPI的數據也顯示目前中國確實發生需求不足而導致物價下跌的通貨緊縮現象。在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持續衰退的情況下,更可以說明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的背後原因是需求不足。

此外,就失業率而言,今年1月到6月的青年失業率由17.3%增加至21.3%。在4月後青年失業率保持在兩成以上後,中國官方已宣布不再公布青年失業率。雖然青年失業率較一般的失業率統計值高是常見的現象,但是,以今年六月為例,美國與歐盟的青年失業率分別為7.5%與14.1%,台灣6月與7月的青年失業率為則分別為12.03%與12.44%,由上述各國青年失業的狀況可以知道,雖然青年失業率的估計年紀有些差異,但青年失業率高於一般失業率的現象是普遍的現象,只是中國青年失業率高逾二成的現象並不常見。

最後,中國經濟現況不佳已非新聞,但是,若將台灣、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與投資數據一起分析,則可以知道中國經濟的衰退已非景氣循環,而是中國政府目前實施的「反間諜法」與即將實施的「外國國家豁免法」無法保護國內外民營廠商與無法被外國政府信任,所導致的經濟衰退,換言之,只要中國政府的風險存在,「去風險」的全球化就不會停止,目前中國國家「固有風險」極大,中國經濟只有L型成長一途,中國政府設置「民營經濟發展局」是開錯處方。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