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賦能,一個人撐起一個團隊!公司營收有跟著起飛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03 日 8:1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人力資源 , 公司治理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AI 賦能,一個人撐起一個團隊!公司營收有跟著起飛嗎?

這兩年 AI 崛起,有一句話我常在創業圈聽到:「一個 AI 人就可以打趴一支團隊!」從新創到中小企業,甚至大型企業內部,也開始出現這樣的角色:熟悉 AI 工具、快速產出內容、可以獨立完成過往需要三五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但身為實戰型創業者與產業人士,我想提醒大家:AI賦能真的有那麼神?一個人戰力超強的同時,整個部門、整間公司有真的賺錢、變快、變強嗎?還是只是多了個新玩具、知識焦慮的壓力更大、營收照樣卡關?

今天,我們不談AI工具,我們來談「人」、「流程」和「系統」,談談AI如何改變工作現場,也聊聊該留意的風險與誤區。

一個人可以撐起一個團隊,但不能永遠靠一個人

業界有位熱血沸騰的的行銷小編,他用ChatGPT寫文案、用Canva出設計、用Notion管進度、還能丟影片腳本給AI幫他剪出簡單的小影片。過去一個部門三五個人才能完成的行銷專案,他一人搞定,還能準時下班。

這樣的角色,在每間公司都是亮點,也可能成為老闆眼下的紅人。但我要說句實話:「一個部門有一個人先努力起來」雖然必要,但如果到最後還是只有那一個人拚,整個團隊還是會崩。

AI工作術能不能帶起整體效能,關鍵在於「有沒有人敢開始、有沒有制度接得住」。當那個人起來後,如果主管願意放手、團隊願意跟進,AI導入就可能落地。但如果上面看熱鬧、旁邊人裝忙嗑瓜,再強的AI戰神也會被疲勞壓垮,最後滿身本領,逃離組織自立門戶。

單點突破不是答案,要由下而上也要由上而下的雙向奔赴

我很常在企業輔導中看到這種情況:基層員工願意試AI,但主管怕改變;主管想導入AI,但老闆怕花錢;老闆想精簡人力,但沒人會用工具。這就是三不沾狀態。

AI推動若要有效,不能只是「某個人會用」;而是整體文化願意接納變革。這就是我說的:「要上行下效,才能由下而上貫穿」。如果沒有上下的雙向奔赴,左右的平行組織根本不會願意改變,下而上的起頭,要上而下的護持,才能形成公司的AI風氣。

就像品牌打造一樣,不能只有行銷部門會做內容、其他部門當作無關痛癢。整家公司都要理解品牌價值、參與內容生產,AI才有可能「強化原有工作流程」,而不是淪為「小工具試用」。

不是找個個人工作室接案就能解決的問題

這裡還要打破一個誤解:很多老闆看了原來「AI可以一人抵三人」的成功案例後,轉念一想:「那我何不直接找外包?反正一個人公司也能做。」甚至是在AI還沒在公司落地實證時,就已經開始砍正職降人事。

這個思路在表面上沒錯,但身為企業品牌危機處理者,我必須提醒你:這條路風險超高。

企業經營的機敏資訊、客戶名單與客戶的客戶名單、內部流程工作節點紀錄、行銷素材創造、產品策略等,一旦「交出去」給外部,不是你說刪就能刪乾淨的。AI工具很多都連接雲端,資料存取不透明;外包團隊的資料保存與資安認知,也常常沒有達到企業級要求。

這會帶來什麼風險?

  • 個資外洩風險:客戶名單、用戶個資、高機敏資訊,外洩一次就會信任破產。
  • 營業祕密外流:創新研發、價格策略、預算分配,一旦流出,競爭對手會感謝你。
  • 品牌形象失控:行銷素材外包亂用生成式圖片、文案抄襲他人或是不察民情,輕則被笑、重則炎上。

所以,千萬別以為「個人SOHO+AIs」就能取代團隊營運,沒有治理制度與風險控管,這種模式根本撐不久。

各行各業正在發生的AI變化,正在改寫「一人職場」規則

如果真的想從核心改變、重新改變,以下有些職位是我建議相關產業人員可以快速實現AI化的,無論是企業主還是一人公司,這些位置都可以讓你AI有感化,公司可以藉著先讓一群人用起來,再導向讓全公司動起來:

  • 社群小編:以前一篇內容要三人(寫稿、設計、投廣),現在AI工具能讓一人搞定,但那個人要懂品牌、知人性,懂策略。
  • 設計師:Midjourney加上Canva,不懂AI的設計師會被「會操作的人」壓著打,因為比稿那一關就被能力不如專業設計師的AI PLAYER人打敗了。
  • 客服人員:Chatbot和FAQ生成器已經取代大半初階客服,剩下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客服對應的溫度,而不是照本宣科。
  • 財務與分析人員:Power BI+GPT整合,財報變得更視覺、更快掌握,但你要能「看懂」數字背後的商業意圖,分析才能更貼近人心。
  • 內部助理:很多創業者開始用AI整合工具做會議紀錄、摘要、甚至是製作PPT,這些原本是祕書、助理的核心功能,現在重要性轉移,所以祕書或助理更重要的工作反而是跟真人接觸,傳遞AI無法提供的功能性協助。

所以有些人會說:有了AI後,人是不是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會用工具的人會更有價值,會更專注在與真人的對應互動上;不懂流程、不懂判斷的人,即使AI給你再多,也只是亂槍打鳥。

那到底該怎麼導AI,才不是空轉一場?

回到最初的問題:AI賦能後,公司營收有跟著起飛嗎?

老實說,不一定。因為AI是放大鏡,你流程不清楚、策略不明確,它放大的是混亂;你基礎打得穩,它放大的是效率與營收。

所以建議如下:

  • 部門內找一位「先行者」,支持他探索工具、分享成果、讓團隊看到可能性,我個人的做法是提供公司付費的線上課程資源,同時還有進階版的chatgpt帳號,鼓勵他們學習並實作。
  • 主管要能示範帶頭,不懂技術、不懂AI都沒關係,但要願意試、願意聽,並且透過自己的實際經驗,建立同仁對公司流程與工作節點的審視,因為我們需要ai改善的是工作節點的效率,同步提升用人的效益,但絕不是輕蔑的認為人會被完全取代。
  • 建立內部AI SOP與知識共學機制,讓技術「內化」,不是僅靠外包;捷思整合行銷公司內部採行的則是雙軌制,首先讓ai知識齊頭化,我們透過外部顧問方式導入對ai的基礎知識,之後帶領想要深化的同仁進行workshop,這部分的所有之知識共享都在內部管理平台上展現,所有同仁都可以學習他人的Propmt成果,並加以創新。此外,各階主管在公司內部找尋最重要的關鍵工作節點,透過外包顧問方式,創造技術跳躍層次,直接進入AI應用的範圍,有了真實可以應用的工作AI,加上公司持續努力強化同仁的AI知識,便能裡應外合,讓企業AI化有知識、有實作、有累積、有成果。

最後一點很關鍵:不要只談效率,要回到品牌價值與商業目標。

如果你導AI只是想「省人力」,那你遲早會被人力問題卡死;但如果你導AI是為了「讓品牌更快被消費者接受、讓服務更貼近用戶需求、或是幫助商業客戶成功」,那才是健康的商業驅動。

結語:AI讓你一人變萬人,但別忘了企業還是靠「人」走長遠

AI不是超人,但它可以讓一個願意創新的人,產出N倍的價值。問題不在工具,而在文化、策略與制度。要讓AI真正變成公司資產,從來都不是看哪個人最會用,而是整個組織是否準備好「承接」這樣的能量。所以,AI賦能讓你「一人撐起一個團隊」沒錯,但真正讓營收起飛的,是整隊人一起把方向搞清楚、工作訂明白,才有機會高飛。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