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內外交迫,嚴陳莉蓮有兩大難關要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2 日 7:45 | 分類 汽車科技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裕隆內外交迫,嚴陳莉蓮有兩大難關要過


「裕隆的問題很簡單,就看要不要切掉納智捷這個毒瘤!」法人分析師以投資面角度一語道破,點出裕隆在台灣汽車自有品牌與股東獲利間,情感和理性的拉扯;未來,這也勢必成為裕隆集團前董事長嚴凱泰遺孀、裕隆集團新任董事長嚴陳莉蓮馬上面臨的最大挑戰。

嚴凱泰最後在台北榮總病床上,臨終前對受託老友說:「你覺得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少股市分析師認為,這意味著出現重整納智捷的可行性,讓市場有了想像空間,於是裕隆股價從嚴逝世隔天,開盤一路上漲,上午 10 點就漲停鎖死到收盤,盤中也帶動集團相關個股如中華、嘉裕、江申及裕日車等同步急拉。

績效不彰  ROA 低於平均

裕隆每股淨值 45.78 元,目前股價僅 20 多元,長年來,裕隆的股價低於淨值,連日的漲幅,讓市場質疑,是否有外人想要吃下經營權?其實不然,翻開裕隆年報的前十大股東,隸屬裕隆集團的台元紡織握有 18.11% 股權、中華汽車 16.67%、嚴凱泰本人持有 10.18%,相關企業泛德投資 1.58%、嚴慶齡工業發展基金會 1.09%,全數加總共有47.6%,嚴家可控的持股高,經營權相當穩定。

經營績效才是重點,裕隆 2018 年第 3 季季報,可見近四季總資產報酬率(ROA)是 1.56%。財報達人財報狗指出,裕隆每 100 元資產 1 年只能賺 1.56 元,明顯低於台股上市櫃公司(不算金融股)的平均值 3.54%;再看近 4 季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為 4.46%,雖高於上市櫃公司的平均值 4.0%,卻也低於一般認為的合理區間 7% 至 12%。這兩項指標說明公司沒辦法有效運用資產,「在相同的資產下,他們賺的錢比別人少。」

為什麼賺得少?情況還會繼續惡化嗎?集團未來還將遇到什麼困難?車市還會有如何變化?無數難題都將考驗著嚴陳莉蓮。

▲ 裕隆新任董事長嚴陳莉蓮如何提升獲利,大家都在看。

集團吸金強  納智捷扯後腿

裕隆集團概念股有 7 檔,具代表性的有裕隆、中華車、裕日車、裕融,合稱裕隆 4 寶,單以汽車本業相關的事業版圖橫跨製造、代理、整車銷售、融資及汽車金融業務 4 大板塊,內涵上、中、下游,有完整的布局,是一個營收近 1,900 億元、稅後淨利逾 150 億元、總市值約 1,600 億元的汽車王國。

其實,裕隆集團旗下公司的的含金量高。裕隆主要營收來自替日產、納智捷進行成車生產、組裝,占營收比重約 8 成,零組件占約 1 成;近年將土地資產活化,準備推出新北新店裕隆城,最快 2023 年開始銷售,市場推估可創造 5、600 億元的價值。

再以裕日車來說,早年與中國 3 大汽車集團之一的東風集團,攜手在中國投資設立東風日產,一直以來,東風日產在中國熱銷,造就裕日車的業績和股價;2017 年,裕日車來自中國的轉投資獲利達 60 億元,法人推估,今年可成長至 63.5 億元,預計裕日車 2018 年的 EPS(稅後純益)19.35 元,貢獻裕隆 1.6 至 1.7 元。

有土地、有獨家製造、有轉投資、有穩定獲利,理應是會不斷壯大的巨獸,卻因自有品牌「納智捷」,成為集團的大錢坑。法人指出,尤其是中國部分慘賠,一年至少要賠 30 億至 40 億元,讓每年都賺 1.5 元到 2 元的裕隆,常常要認列納智捷銷量不到當初預計規模的模具等費用,「造成每季的波動大,無法想像後面還有多少減損要認?」

東風集團撤守  銷量創新低

回顧台灣這條汽車自有品牌路,沿路充滿荊棘。2009 年納智捷品牌成立,首部車 LUXGEN 7 MPV 同年在台灣上市;2010 年北京核准裕隆與東風汽車的合資設廠申請,杭州蕭山汽車廠成立東風裕隆;2011 年 9 月底,LUXGEN 7 SUV(簡稱 U7)成為登陸的第一款車,定位為中型 SUV。

由於搭上中國當時興起的 SUV 風潮,儘管當年只有 10 月至 12 月的銷售期,便已達到 7,058 輛;2012 年,U7 的銷量更突破 3.11 萬輛。推出後的一年多內,納智捷成為東風公司旗下銷量最好的品牌之一。納智捷在中國的銷售輛數在 2015 年到達了頂峰,約 6 萬輛,但之後幾年每況愈下,2016 年銷量僅 4 萬輛、2017 年只有 1.87 萬輛,以及 2018 年 1 至 10 月的 8,837 輛。

銷售數字節節敗退,觀察中國汽車投訴網便不難得知原因,「3 萬公里變速箱燒了」、「引擎故障」、「不到半年大燈壞了 3 次」,許多抱怨都關於引擎、變速箱與高油耗,大小問題不斷,但東風裕隆仍未針對問題做出改善,其他新推出的車型也沿用老一套技術,加上許多經銷商因銷售賺不到錢、維修毛病多而退出,造成惡性循環。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就曾說:「東風裕隆銷量持續走低,主因是產品過少,其研發、核心技術方面均較為薄弱,不具備競爭優勢。」

2017 年,東風裕隆旗下所有在售車型的總銷量為 1.7 萬輛,比 2016 年下滑逾 5 成,成為東風汽車旗下虧損最嚴重的子公司,讓東風集團做出「撤人不撤資」的決策,急欲丟掉納智捷這個燙手山芋。裕隆則宣布 510 計畫,計劃 5 年內推 10 款車,並宣布斥資 6 億人民幣成立納智捷汽車銷售公司。

殘酷的是,品牌力不佳,又少了東風幫忙,2018 年上半年,首款登陸中國車款 U7 更是一輛都沒賣出去,宣告停產。今年集團預估中國整年可銷售 9,500 輛,可說是赴中國發展最慘澹的一年。儘管明年納智捷將推出兩款新車,預計年銷售約 1.5 萬輛,可是納智捷要到 2020 年才會推出新底盤、新引擎車型,等於說明年還來不及拋開競爭力下滑問題,對集團獲利蒙塵。

然而,嚴陳莉蓮要面對的不僅是納智捷這個燙手山芋,國內車市也充滿挑戰。產業資深分析師許博傑說:「今年國產車大逆風,近期恐與進口車出現死亡交叉!」

進口車進逼  壓縮國產空間

進口車占台灣車市的比重持續攀高,去年首度破 4 成,統計至 11 月底,已來到 45.2%,也就是說,今年每賣出的 10 輛房車中,至少 4 輛都是國外來的﹔驚人的是,10 年前,這個數字不到 20%,再過不久,進口車就要往 50% 叩關,壓縮國產車的成長空間。

許博傑表示,會造成這種現象有 3 大原因,一是進口車款大舉壓境;二是進口車款價格下壓,如雙 B 推出的小車入門款降至 150 萬元內,Suzuki、Skoda、福斯的最低售價約 60 多萬元起,直搗國產車的價格帶;三是外匯車盛行,以賓士 C300 為例,台灣的新車價約 270 萬元左右,美國進口的一輛外匯車僅 130 萬元,半價概念又有透明履歷翔實記載,讓進口車變得親民。

在此浪潮下,裕隆、裕日車受到進口車壓境的狀況定會日益嚴重。法人指出,今年國產車銷售恐降至 21 萬輛,相較過去每年 3% 降幅,今年進一步擴大,裕隆旗下子公司中華三菱及裕隆日產,在國內的營運皆轉弱,與去年 1 到 10 月同期相比,預計中華三菱國產車年衰退 2.9%,裕隆日產衰退 18.5%,今年前 3 季,裕隆集團國產車衰退 11.6%,這些數字,無疑是一記警鐘。

此外,近年裕隆提高借款槓桿,除了發展納智捷品牌外,便是發展新店裕隆土地開發,目前房市景氣不佳,裕隆城銷售進度一延再延,實際的金流在 2、3 年後才會實現,資金的成本壓力,短期內將對集團的財務面產生負面影響。

其實,企業經營本來就要面對市場波動,過去,裕隆的決策小組,在嚴凱泰在世時,近年的 ROE、ROA 皆未能有明顯拉升,而非經營科系出身、籃球國手的嚴陳莉蓮進入 5 人決策小組後,情況能有很大的改善?讓許多股東存有疑慮。說穿了,嚴陳莉蓮接手後的最大難題之一,恐怕還是得面對自己,如何帶領團隊走出新局。

▲ 嚴凱泰離世後,納智捷存留與否是一大問題。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Ming-yen Hsu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