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大單」竟是「接大刀」?庫存滿山谷的電子業有無解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28 日 8:45 | 分類 國際貿易 , 證券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接大單」竟是「接大刀」?庫存滿山谷的電子業有無解藥?


去年追廠商交貨今年追客戶塞貨,一年內角色互換對於很多電子業的朋友感受很深,景氣的變化如翻臉翻書一樣,筆者的朋友很感慨說在產業界服務 20 多年,從來沒看過這種高庫存低需求情況,整個下游出海口面對市場,一下子從極度樂觀變成極度悲觀。

台灣筆電品牌雙雄華碩與宏碁第一季財報中高達1,933億(154天)與638億(80天)庫存,某工業電腦大廠則高達128天庫存,系統廠每一家庫存水位都是創歷史新高,去年追加訂單拍胸脯保證拉貨,拍到今年胸脯骨折不敢見供應商,一場從消費者終端需求倒向上游的骨牌遊戲正加速擴散中。股市的崩盤才讓人警覺到事態嚴重,庫存呆滯發生時,供應商與客戶互相踢皮球同時,更深一層的省思是如何避免。

什麼原因造成「高庫存、低需求」?

追本溯源,造成2021年如此樂觀情景是從印鈔票不用努力就有能力消費開始,當消費者滿手現金加上股價高漲,投資盛行而且大多數投資人在樂觀股市大行情中都能分到一杯羹,更讓消費者信心爆棚,勇敢消費,筆者認為主要為以下幾個原因:

  1. 疫情問題造成貨運塞港,更難取得產品。
  2. 關鍵IC囤貨問題。
  3. 缺貨重複下單問題。
  4. 終端客戶過度樂觀下大單。
  5. 客戶過度樂觀訊息讓公司評估市場造成備料策略誤判。

當資金從股市抽離,消費者手上的資金瞬間縮水,急凍的消費力讓消費者信心不再,趨向保守;當市場不敢消費時,打擊因通貨膨漲高漲的物價,自然也因為需求面疲弱而壓抑,這也是美國聯準會升息縮表的目的。

  • 升息:讓貸款者成本大幅度增加導致消費能力下降(尤其是房貸族)。
  • 縮表:縮減資產負債表,就是抽銀根。

這兩個手段都是想逼迫樂觀的市場冷靜,股市一旦資金抽離就會造成崩跌,當消費者手上錢都只能花在民生必需品,電子產品需求不在,這場風暴因此從終端市場引爆,真正的問題在於備料、生產、製造都需要時間,大多是半年以前的規劃,然後市場一瞬間變臉,廠商根本來不及因應,最終引爆高庫存低需求。

「不合理的需求」引爆供應鏈的砍單風暴

電子產業在規劃後續的訂單,一般是從客戶給的Forecast volume(預估量)並且要以Email為證據,甚至異常大單發生時,內控都會要求請客戶支付Down payment(頭款)去降低備料的風險,或是簽立採購合約在萬一客戶端需求不符合訂單時釐清雙方責任比例,但是電子業長久以來客戶端權力較大尤其是大客戶手握市場大單,想爭取的供應商趨之若鶩,往往都簽訂不平等條約與超過120天以上的付款條件,甚至客戶端只給Forecast不給實質訂單,卻要求供應商備料的情況,屢見不鮮。

去年一片樂觀的氣息下,從品牌廠樂觀預估拼命增加訂單催促系統代工廠積極備貨,甚至大家都瘋狂搶產能搶產線,給出來的預測量都是異常巨大的訂單,甚至比起2020年以前每年的成長率都高出至少30%以上,很多甚至高出一倍。異常的大單讓許多公司業務興奮給管理階層極度樂觀的未來,甚至未來提早搶到貨源都簽立NCNR合約只為了搶優先供貨(而非保證供貨)的不平等條約,最終造成今年的悲劇,所謂接大單變成接大刀,今年供應鏈的砍單風暴也是從不合理的需求引爆。

派樂騰大急單到需求雪崩,引爆供應鏈庫存風暴

派樂騰(Peloton)是一家結合遠距連線健身教練與朋友競賽的公司,革命性健身產業成為疫情下受惠者,帶動台廠許多設計製造公司因而受惠,甚至有公司也搭這股熱潮獲利創下新高。然而風光一年多後,曾經許多台灣大廠接單滿滿的健身新創大公司,如今卻演變成供應鏈聞之色變的「訂單無法履行的庫存呆滯大戶」,過去這類型的案子大多發生在中國客戶身上,鮮少發生在美國企業,到底發生什麼事?

原因就是急速擴張多次併購與意外事故。Peloton在業務擴張之際,大舉併購許多公司,一下子花了400多億美元擴張,因疫情趨緩,消費者回到健身房健身而非待在家裡健身,加上因產品意外市場讓消費者使用後受傷,最終被打回原形,曾經的明日之星落得如此令人不勝唏噓。

不合理大單讓供應鏈樂翻,股價卻異常大跌、終釀大禍

Peloton在2021年末時,突然給供應鏈異常的大訂單,許多供應商因為在2020年搭著Peloton的成長營收獲利倍增下,並沒有提高應有的警覺心,甚至不少廠商並未與客戶簽立釐清責任歸屬的採購合約,也沒針對突然的大單有警覺心的要求客戶端給予Down Payment保證金,由於去年景氣氛圍大好,在沒有確認訂單真實度與終端市場狀況下,也沒拿到Peloton實質訂單下單憑Forecast就下單出去給上游廠商,最終供應鏈滿滿庫存,甚至有的公司庫存金額都高於整年獲利甚至高於股本。上游追著要求償,Peloton卻爆發疑似訂單不實資訊落差,股價不合理急跌波動情況。

事後台灣廠商許多苦主求償無門,客戶端人事地震不斷以更換窗口讓事情處理難上加難,終歸到底,許多這類型的案例發生都與內控與風險意識有關,甚至有道德風險的可能性。經歷過2022年庫存風暴的洗禮,讓公司警惕未來針對異常大單的產生,增添更多的風險控管機制。

電子業的供應商難道沒有對等的權力嗎?

可能許多讀者會很疑惑,只要簡單的簽立合理的採購合約,或是針對產生的損失與客戶求償就可以免去這場風暴,甚至要求客戶在確認需求後直接給予實質的訂單或負擔部分的備料金額,也可以讓這場風暴的通路與品牌成為共同承擔者,這簡單的邏輯為何卻是難以執行呢?

主要原因在於,手握大訂單的強勢客戶會以多個供應商互相比價與殺價策略,讓他們彼此競爭降低採購成本,若是品牌銷售量占全球比重很高的超級大客戶,更是如此,這也是這幾年可以看到過去股王大立光電與可成精密因為想要合理化的對等關係,最終從與客戶緊密合作變成疏離或是結束合作的關係。

現在更多品牌公司是將需求從2022年延後到2024年,供應鏈為了不破壞合作關係只能摸摸鼻子,即使到2024年需求可能已經改款機種,許多物料甚至有可能過使用期限或不符合新產品使用,屆時客戶甚至可以用當初售價1~2折價格來談共同承擔,所以這場風暴即使訂單需求只是延後,事實上很多只是將問題拖著,讓時間來淡化問題,但是財報衰退的現實,會造成股價上面的波動。

預測未來,在2022年庫存風暴,筆者認為骨牌已經倒下,短時間內難以去庫存,尤其在IC設計公司難度更高,原因在於上游晶圓代工是寡占產業,得罪供應商未來要取得產能難度很高,客戶若是大客戶掌握設計端與需求端也得罪不起,上下得罪不起的雙殺局面。

最終只能靠等待市場通膨疑慮降低,消費需求春燕歸來用緩慢的腳步來去庫存,因此庫存的去化很有可能需要至少一年至兩年時間,筆者推估在沒有新的革命性產品出現之前,去庫存至少要到2023年下半年才有機會化解這場庫存風暴。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