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混亂一週過去,但 OpenAI 宮鬥最大贏家不是 Altman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29 日 8: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Microsoft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矽谷混亂一週過去,但 OpenAI 宮鬥最大贏家不是 Altman


OpenAI 宮鬥第一季落幕,微軟有驚無險得到最理想結果。微軟 CEO 納德拉一開始只是觀眾,提前幾分鐘知道 Sam Altman 被開除,但馬上粉墨登場,扮演推動劇情前進的重要配角:歡迎 Altman 加入微軟。

這消息保住微軟股價,也增加 Altman 重回 CEO 的籌碼。Altman 回歸聲明更特別感謝納德拉,矽谷這瘋狂五天,納德拉游刃有餘,驀然回首,明星公司 OpenAI 的背後,一定有微軟這低調贏家。

互補的「天作之合」

OpenAI 和微軟合作常視為科技史佳話,OpenAI 首屆開發者大會納德拉就是重量級來賓,Altman 熱情介紹他上台,納德拉也表達對 OpenAI 的欣賞。公開場合的流暢社交背後是各取所需的商業邏輯。

2019 年起,微軟投資 OpenAI 30 億美元,到 ChatGPT 2022 年底橫空出世,今年初又追加 100 億美元,OpenAI 得到微軟算力和資金訓練模型,微軟成為 OpenAI 唯一雲端計算供應商,基於 OpenAI 的模型開發產品和服務,擁有 OpenAI 49% 股份,避開反壟斷法地雷區。

很多媒體都問過納德拉,微軟和 OpenAI 的合作關係如何定義,納德拉答案從來沒改過:「相互依賴」。OpenAI 離不開微軟資源,微軟也離不開 OpenAI 技術,AI 為 GitHub、Bing 和辦公全家桶等產品提供動力,或賦予新生命。

1990 年代鼎盛時期後,經歷反壟斷大戰和錯過智慧手機革命,微軟再度被認為是歷史性技術變革的領頭羊。至於為什麼微軟不自己開發大語言模型,納德拉提到,有開發代號「圖靈」的模型,但不想訓練多種基礎模型,讓一個模型發揮平台效應就好,而 OpenAI 和微軟的目標相同。

OpenAI 靠我們建立最佳系統,我們靠 OpenAI 建立最佳模型,一起進入市場。

正如納德拉所想,微軟雲端平台和 OpenAI 模型緊密整合,成了微軟產品和服務賣點。微軟已有商業化 AI 產品,如人氣較高的程式設計輔助工具 GitHub Copilot、每月 30 美元仍初出茅廬的 Microsoft 365,除了生產力產品,微軟還提供其他 AI 公司基於 Azure 的 GPT 存取權。

所以無數看似和微軟八竿子打不著的產品,也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遊戲規則雖隱形但極有殺傷力,有些客戶甚至較願意透過微軟使用 OpenAI 模型,而不想直接用,因相信微軟。選擇嫁給科技巨頭,通常產品有保證,且有隱私、合法、安全。

(Source:Sam Altman

當然這段關係並非沒有爭吵,這就是意外出現的地方。微軟沒有董事會席位,所以這次宮鬥就如啞巴吃黃蓮,身為最大金主,開除 Altman 竟然只比全世界提前幾分鐘知道,對 OpenAI 的經營方式也沒有發言權,但 Altman 重回 CEO 後,合作雖回到原點,微軟卻可能拿到董事會席位。如果 Altman「攜家帶眷」去微軟重建 OpenAI,資金、速度落後、不同企業文化都是挑戰,還可能引起監管機構注意。微軟能否拿到董事會席位懸而未決,但已未雨綢繆,開始減少依賴 OpenAI。

11 月 16 日,納德拉在微軟 Ignite 大會主題演講,發表不少 AI 開發者工具,其一是 Azure AI Studio,開發者可選擇微軟、Meta、OpenAI 和 Hugging Face 等公司模型,實踐「模型即服務」理念,雖然大語言模型競賽落後 OpenAI 和 Google,微軟也在自己開發模型。

11 月 20 日微軟發表小型語言模型 Orca 2,複雜推理任務測試甚至比 Meta Llama-2 等大語言模型更好。微軟也在修練內功,做好挖金礦的鏟子,用空心光纖提高雲端計算速度,自己打造晶片,與合作夥伴輝達競爭。OpenAI 雖強,但也無法掌控,微軟心知肚明,不如「合作的歸合作,競爭的歸競爭」。

機會留給準備好的人

OpenAI 與微軟合作,2019 年投資只是冰山一角,水下綿延千里。

納德拉出生於印度海得拉巴,21 歲到美國學習計算機科學,1992 年加入微軟,飛遍全國推廣 Windows NT 操作系統,2009 年經營搜尋引擎 Bing,2011 年領導雲端平台 Azure。2014 年納德拉成為比爾蓋茲、史蒂夫‧鮑爾後第三位微軟 CEO,深刻認識雲端計算和 AI 的價值,決策正確也由成績證明。

納德拉掌舵後微軟股價上漲近十倍,同期標準普爾 500 指數價值僅翻一倍。Azure 現在是公司的增長引擎,直接影響微軟股票漲跌。工程師出身但攻讀商學碩士的納德拉,還推動收購 GitHub、Linkedin、動視暴雪,且比起前任 CEO「情商更高」,非常小心維持和亞馬遜、Google 等對手亦敵亦友的關係。

納德拉的雲端布局十分成功,生成式 AI 是他第二次下大注,且也和雲端計算緊密相關。納德拉在今年 Build 開發者大會提到,看似拐點,其實醞釀很久,「過去五個月發生的事,是十年累積的成果」。

1991 年微軟成立微軟研究院,正式進軍 AI,但早期研究總被批評不夠成熟,無法將實驗室搬到現實。納德拉很早就意識到,智慧對話是終極人機介面,2016 年 Build 大會演講提出:「機器人是新應用程式。」(bots are the new apps.)他希望將 AI 研究轉為有用的產品功能,「我們這行的美妙之處在於,不是誰很有能力,而是誰能將之轉成有形產品。」

大語言模型概念,讓納德拉智慧對話有了骨架。2018 年納德拉與 Altman 於愛達荷州太陽谷 Allen & Co. 大會認識,這是合作的開端,也讓納德拉了解 OpenAI 在做什麼。《華爾街日報》評價納德拉是知道自己局限,並願意信任他人的真正領導者。

這時納德拉非常興奮,但沒有匆忙說要合作,只請首席技術長 Kevin Scott 拜訪 OpenAI,確認 GPT 能否加強微軟產品,Kevin Scott 也是微軟 AI 策略幕後推手。一切準備就緒後,2019 年 7 月微軟投資 OpenAI 第一筆 10 億美元。

2020 年 6 月 OpenAI 推出 GPT-3,與 ChatGPT 比較,GPT-3 問題頗多,但已可用各種程式設計語言輸出程式。納德拉「靈光一現」的時刻降臨。從 GPT 2.5 升級到 GPT- 3 時,他親眼看到 AI 會寫程式,預判規模效應,鏡花水月都成真了,納德拉從此成為 AIGC 的信徒,說「哇,這真的開始了!」

▲ GitHub Copilot。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微軟有龐大開發者客戶,也有領先開發者平台 GitHub,有大量原始程式碼。GPT-3 基礎上,OpenAI 和 GitHub 合作 2021 年 6 月推出 AI 助理「Copilot」,雖然還會出錯,也只能完成部分基礎工作,但能理解程式設計,也理解人類語言,讓不少開發者印象深刻,如同大眾初次見到 ChatGPT。

人類副駕駛

打入 OpenAI 的納德拉,總比外界更早意識到世界變化。納德拉第一次看到 GPT-4 是 2022 年夏天,嘗試翻譯波斯詩歌,驚喜發現 GPT-4 不只翻譯,還能跨越兩種語言的界限,又保留詩歌的微妙之處。生成式 AI 跨越的何止語言,納德拉認為更是「巨大的平台式轉變」。

上次轉變是行動時代,服務和消費無處不在,現在創造也無處不在,更多自然語言 AI 工具出現,任何人都能輕鬆產生新事物,包括程式,「當輸入提示詞,就是為大語言模型做程式設計」。

Copilot 直譯為「副駕駛」,最早用於 GitHub 程式助理之名,用副駕駛取名是納德拉的點子,指向「以人為中心」的本質。11 月中旬微軟「重塑品牌」,Bing、Edge 和 Windows 11 聊天介面統一稱為「Copilot」。最近 Ignite 大會,納德拉提到:「我們的願景非常簡單:我們是 Copilot 公司,相信未來每個人和所做的事都會有 Copilot 幫忙。」

然而更多創造是否意味更多破壞? 納德拉答案是「是」,工作可能被取代,人們可能必須經歷轉型,AI 可能充滿偏見,但更多人會受益,他舉例當文字處理器出現,打字員大失業,但 10 億人可同時快速輸入並創建共用文件。

美國西海岸大語言模型讓印度開發者輕鬆寫程式,讓農民方便填寫電子表格,但仍是「破壞式創新」說法,視角不同,看到的風景就不同,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是下個打字員。

OpenAI 政變,微軟有驚無險地上岸,但這場有歷史意義的 AI 之戰,很少有人有發言權,哪怕微軟。這倒如納德拉所說「AI 無處不在,這是個黑盒子,你和我只是目標」。身為世界巨頭企業的 CEO,他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誰有做事,誰幫助世界前進。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