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專家說「我不會投資 TDR」?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0 月 12 日 7:30 | 分類 理財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近期台股中的 DR 股集體飆漲,引起主管機關重視並出手降溫,股民卻不滿抗議。

本文作者從 DR 股特性、投資價值與風險等角度提醒,進場前務必了解商品特性,才能在股海長保平安。

最近看到新聞在播報有民眾舉白布條陳情,仔細一看,竟然是「元大 S&P 原油正二」ETF 的股民,希望金管會豁免該 ETF 清算下市,甚至有投資人表示,希望能夠拿回本金。

另一個場景則是發生在網路上,由於台灣存託憑證(TDR)從 9 月初連日帶量大漲,吸引不少想賺快錢的散戶追價。為了抑制投機情緒,證交所緊急出手,除了將嚴重溢價的 DR 股列為警示股外,更祭出「人工管制撮合」、「預收款券」、「暫停融資券」、「提高融券保證金」等多項處置措施,宛如當年召回岳飛的 12 道金牌,使得多數 DR 股連日無量跌停,投資人氣得大罵,金管會的 Facebook 一夕之間被股民的留言灌爆。

針對這些留言,金管會出面緩頰,表示不是針對 TDR,任何股價異常的個股都有降溫機制,但私底下也有官員在講:「現在不出手管,到時候賠錢還不是來找我們。」

TDR 照母公司當地法令走  查嘸資料也沒轍

到底金管會該不該出手保護投資人,或是出聲示警?此問題並非本文討論重點,但是有一件事,我想是肯定的,就是投資人必須要學著保護自己。

我猜想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在購買 TDR 之前,其實並不知道到底什麼是 TDR。要了解 TDR,得先了解什麼是 DR。所謂的 DR,其實是 Depositary Receipts 的縮寫,指的是「存託憑證」,是公司到國外發行股票的一種形式。如果台灣公司到美國發行的存託憑證,就稱之為 ADR(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例如台積電、聯電就有 ADR。而若是國外公司到台灣發行的存託憑證,就稱之為 TDR(Taiwan Depositary Receipts)。

所以,TDR 所投資的標的,其實是國外母公司,因此股價的走勢,也要以國外母公司的股價、基本面與獲利狀況為依歸。但由於發行 TDR 的公司,其財務數據與經營面的狀況,往往不會那麼即時或透明,這也是為什麼附表中的資料,即使已從國內的公開資訊觀測站搜尋,仍然有許多空白,這些缺少的資料,就是因為母公司在當地法令和台灣不同,不需要或沒有公告,才會造成空白、資料無法更新。

除了經營狀況不透明,不論這次的「TDR 之亂」,以及先前的元大 S&P 原油正二,兩者共同的癥結點,就是「溢價」太高。什麼是溢價太高?以 ETF 來說,當市場價格超過基金的淨值,這就是溢價;以 TDR 來說,當市場價格超過發行企業(母公司)在原本國家發行市場的價格,也就是溢價。

(作者:陳唯泰;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