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 3 兆美元總市值逼近蘋果,卻是銀行煩惱的開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26 日 10:00 | 分類 加密貨幣 , 數位貨幣 , 理財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加密貨幣 3 兆美元總市值逼近蘋果,卻是銀行煩惱的開始


加密貨幣總市值一度突破 3 兆美元,促使大型銀行與金融組織不得不思考,應否投身加密貨幣業務,但監管法規遲遲未能跟上加密貨幣大爆發的腳步。專家指出,在獲得政府認證前,對銀行依然是風險相對較高的資產。

加密貨幣崛起之時,曾被傳統金融機構視為不過是新創企業領頭的一時風潮。十年之後今非昔比,加密貨幣的總市值在今年突破歷史性的3兆美元門檻,逼近蘋果市值。即使在這之後再度下滑,也還是可與微軟市值一較高下。

隨著愈來愈多投資人參與了加密貨幣的成長,迫使華爾街巨擘們改變立場,競逐這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業務。

加密貨幣風險高,理財顧問略帶遲疑

高達49%的理財顧問,在過去六個月間曾被客戶詢問到加密貨幣的投資建議,這是根據美國財務規劃協會(FPA)與《財務規劃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共同進行的《2021年投資趨勢調查》,顯示投資人的興趣很高。不尋常的是,這個比率比前一年增加了17%。

美國財務顧問公司「StraightLine Group」總裁比薩羅(Michael Bisaro)稍早也向財經媒體CNBC表示,「(加密貨幣)是目前的熱門話題」。

不過,選擇向客戶推薦或已經在投資組合中納入加密貨幣的理財顧問還不算多。根據《2021年投資趨勢調查》數據,這個比率約是14%,但這已比2020年的不及1%,有了長足的成長。

這顯示,理財顧問們搖擺在加密貨幣可能具有的高獲利性,以及所伴隨的高風險性之間,難以決定是否為客戶進行投資。

快速變動的新創科技,不一定是理財顧問嫻熟的領域。加上加密貨幣的價值受到多種難以預測的市場因素決定,又缺乏法規保障。使得不少理財顧問暫且抱持比較保守的立場。

美國財務顧問公司「Richard C. Young & Co.」執行長楊格(Matthew Young)便向財經媒體CNBC表示,他並不反對加密貨幣,但他視之為投機勝過於投資。如果客戶堅持想投資,「我會請他們自己去買」。

虛擬交易前景漸明,大型銀行紛紛布局

不過,愈來愈多跡象顯示,大型金融機構面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漸發進取。

12月間,不僅全球最大信用卡組織「Visa」宣布推出全球加密貨幣顧問服務,搶食加密貨幣投資人的交易商機,德國一向相對保守的儲蓄銀行集團,也開始討論讓存戶直接使用加密貨幣的可能性。

根據職場情報公司「Revelio Labs」的資料分析,從2018年以來,華爾街大型金融公司增加了大約1,000個與加密貨幣相關的職位。其中招募最多人才者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富國(Wells Fargo)與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

如今,幾乎所有華爾街大型銀行,都擁有自己的加密貨幣專家團隊,像是今年3月成為首家提供比特幣基金的美國大型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摩根士丹利也在第三季為旗下的三支基金大手筆增持了260萬股「灰度比特幣信託」(GBTC)股份,增加比率約41%。

各國立場步調不同,相關政策衝擊大

加密貨幣的最大風險,不只有漲跌,還來自欠缺官方法規規範。

如今,加密貨幣龐大的市場規模,已迫使金融監管機構加快腳步推動相關法規。然而各國步調及立場不一,使得市場變數多而繁雜。

9月,就在薩爾瓦多勇敢地成為全球第一個接受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國家時,中國卻頒布了加密貨幣的交易禁令,衝擊加密貨幣市場。

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大國印度,也正在研擬限制加密貨幣的相關法案,傾向由央行發布官方數位法幣的做法。俄羅斯政府也採納類似立場。

相較之下,六大加密貨幣企業12月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氛圍雖然相對溫和,但議員們立場分裂,也使得美方政策走向不甚明朗。

加密貨幣符合社會進展方向,仍有賴政府支持

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指出,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走向虛擬貨幣交易是符合社會及人類發展的前進方向。尤其是為藝術家創造更大收入與更多機會的NFT,更為文化創造貢獻了非常大的價值。

「數位貨幣的方向是對的,」林建甫表示:「我們一定要進化到數位經濟,以數位方式進行交易。這也是有必要的。」

但這仍然有賴於政府認證的支持,才能確保加密貨幣的無限法償支付力。

國泰世華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也曾在「M觀點」YouTube頻道中指出,目前主要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的認識仍不全面,相關法規的走向,會是這個新經濟發展的關鍵。

林啟超認為,加密貨幣與數位貨幣未來有機會出現一些有趣的商業模式,投資人可以考慮納入做一部份的資產配置。但各國政府與央行是否、什麼時候會出手制定不利加密貨幣發展的法令,將會是投資人包括銀行最大的風險。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