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部成本納入公司營運考量,節能減碳不再只是口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7 月 24 日 0:00 | 分類 公司治理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當外部成本納入公司營運考量,節能減碳不再只是口號


ESG 是近年來逐漸取代企業社會責任(CSR)指標;意指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面向,須符合降低環境衝擊的多項條件,包含環境保護、勞工福利、追求公司利益提升等;同時,也必須顧及企業在生產產品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而台塑集團於 2021 年提出將跟上 2050 年碳中和的長期目標。企業設定的項目與排程有沒有貼近目標?環保團體似乎有不同的看法。

台塑於2022年6月9日舉辦股東會,多家環境保護與倡議團體,以購買零股的方式取得股東會入席資格,藉此直接對台塑集團在環境永續及減碳方式提出質疑。台塑提出逐步改善減碳的長期目標,卻跟聯合國要求於2050年提出的減碳目標相差甚遠;而回應減碳的解決方式,卻宣稱要投注於技術尚未成熟的碳捕捉以及碳足跡衍伸的碳費購置。且在國際發展與碳排放評比的「氣候行動100+」的企業推動項目內,台塑各項執行指標仍有非常多的努力空間。

當科技公司Google喊出2030年要達到產品零碳排時,蘋果也在去年產品發表會立下碳中和的長期目標;從能源使用、原料開採等,理解到生產過程造成的污染與能源耗損,這些改變不只獲利盈餘多寡,而是能否建立良好企業品牌形象,甚至對於環境友善都該抱持積極態度。台塑四大公司(俗稱台塑四寶,即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碳排就占台灣企業將近五分之一( 2020年排碳量),再加上其他同質企業總合便超過30%,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43%目標差距甚遠。康定睿配圖

(Source: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歐盟提出2026年全面徵收碳排放費用(又稱為碳關稅),而台灣仍在定價範圍談不攏,據OECD研究指出,每公噸排放要收到30歐元以上,才能有效抑制碳排放;全球將提高碳定價,而仰賴科技產品出口、擁有許多石化產業的台灣,碳排放收費的政策將在2025年上路;就算企業決定將設備和製程更新以降低污染排放,繳納碳關稅勢在必行,無論選擇什麼樣的改變,為環境與資源提高支出與代價,是邁向未來永續發展的趨勢。

台塑為台灣領頭石化及燃料、化學產業公司,生產過程污染應一併於公司成本考慮,如購置碳權以期徵收碳費,而這也在ESG視為公司駐重要的評估指標,從CSR、SDGs到ESG,我們將許多外部成本納入營運考量。徵收碳權予碳費也納入了產業成本。加上能源費用越來越昂貴,公司經營將會越來越困難。當提高利潤的同時,生產成本對於公司影響將會越來越重要。購置碳權不再是權宜之計,從生產源頭與流程改善,才是公司永續發展的長久之計。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