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業苦等春燕,今年是谷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3 月 13 日 0:00 | 分類 能源科技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傳產業苦等春燕,今年是谷底?


國際商品價格大跌、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向全球襲來。包括鋼鐵、水泥、航運,開始削減過剩產能,2016 年能否等到景氣谷底反彈?

需求減少,大宗物資進口成長放緩,但同時中國並未減緩鋼鐵、水泥、石化的生產,過剩的產品大量出口,讓原材料通縮蔓延至全球。包括煤及鐵礦砂在內的大宗原物料需求驟減,以及船舶大型化、船位過剩下,散裝及貨櫃航運也受到牽連。

星展銀行(香港)經濟研究部經濟學家周洪禮 2 月下旬在台分析中國經濟展望時強調,面對中國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國際多邊貿易針對中國而來等不利因素影響,「拉需求的方式走不通,簡單結論就是,只有從供給端改革這一條路。」

包括鋼鐵、水泥、航運,削減淘汰過剩產能的動作已經出現,這是否能讓 2016 年的景氣谷底反彈?同樣深陷在過剩產能的壓力中,但石化產業的獲利卻逆勢成長,又是為什麼?

 

長榮、陽明苦哈哈  慧洋靠長約突圍
航運業  加速淘汰也加速好轉

散裝航運指數跌破 30 年來最低!全球航運業指標「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2 月 10 日創歷史新低收 290 點,這是自 1985 年 1 月波羅的海交易所開始編製該指數以來的最低點,比起 2008 年的高點 1 萬 1,700 點,已下跌了 98%,幅度驚人。

這也造成全球運力市佔率約 15%、貨櫃業龍頭丹麥馬士基集團(A. P. Moller-Maersk)2015 年獲利較 20114 年衰退 43%,因看不到明顯轉好跡象,他們已準備 2017 年底前裁掉 4,000 名員工。今年 1 月,南韓前三大造船廠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以及現代重工所接獲的船隻訂單掛鴨蛋,更是前所未見,市場低迷、悲觀。

貨櫃三雄中的萬海高層觀察,散裝運價下跌主因在於大宗原物料需求少;貨櫃運價跌則是船舶大型化導致嚴重船位過剩,業界殺價求貨所致。儘管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 3%,表示消費需求仍會增加,只是遠不及供給面船噸的過剩,「大家先前對景氣樂觀過頭了,才會有今天的局面。」

一片悲觀聲中的好消息是,景氣不佳讓業界開始整併、產能調整。

F-慧洋董事長藍俊昇分析,散裝有「5 年循環論」,上一波金融海嘯 2008 年崩盤後,2013 年就回溫;再加上 BDI 指數跌破 300 點以下,航運業就會面臨虧損,目前廠商已經開始調節,「看是要停航?還是殺掉?」

例如最近已有些船商將可開航 25 年的船,提早在行駛 15 年就報廢,原因在於沒生意,加上舊船一天吃油 75 噸,新船 45 噸,一天差 30 噸,「一樣運價,人家夠本你還要賠本!」再加上景氣不明,容易出現貿易糾紛,假設買穀物的客人獲利也不理想,就開始對船期、船艙的乾淨度挑東挑西,目的就是要船商降價,在在考驗航運業的經營策略。

多家國際知名散裝船公司去年爆發財務困難,日本第一中央汽船和南韓 Daebo 相繼尋求破產保護。為此,慧洋、裕民等公司都認為有利加速淘汰,也會加速好轉。而且,航運業前景取決於全球運力調整的速度,1 月分的散裝船舶拆船數比去年平均高出 84%,就是好的開始。

在這一波淘汰賽中,大型船公司不見得有優勢,為了生存,中小型航商也靈活地走出一片天。如慧洋在去年最壞的時期,稅前獲利達 22.5 億元,創 2008 年以來新高,是因為他們一向採取鎖長約的策略。藍俊昇說,之前行情不錯時,多數船公司捨不得簽長約,想等更好的價錢,但是慧洋原則是能 cover 風險就會出手,也不會一窩蜂去造市場上運價較好的船隻,搶造不僅費用高,又容易產生運力過剩。目前慧洋手上 15 年長約的船有 10 艘、12 年的 2 艘、5 至 8 年的船有 31 艘,合計長約船逾 40 艘,多是在高檔簽下。

像是去年 2 艘租給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公司,日租金 1 萬 3,500 美元,一簽就簽了 8 年,如今同等船隻僅租 2,800 美元,慧洋手上甚至不乏有 1 萬 8,000 美元,一次租 10 年的合約,至今才第 2 年。

另外,統一投顧研究員張榮森觀察,當長榮和陽明在去年都相繼虧錢時,中小型的萬海,每股卻仍能賺一塊多,原因也是經營亞洲近洋線為主的萬海,善於經營亞洲線各個小港口,在國際航運市場激烈競爭下,用小細節差異化,譬如致力船期準確率,準班率一直名列前三名,走出區隔。而這項能力及基礎客戶的培養,是大型船商不易切入的。

「我們不悲觀,預估市場 2017、2018 年就會好起來,」在航運界有 30 多年老經驗、被喻為「散裝航運界張榮發」的藍俊昇說。

 

中國景氣詭譎  景氣難測
鋼鐵業整頓產能  鋼材悄悄漲

鋼鐵堅硬,卻也脆弱。去年全球的鋼鐵產能超過 23 億噸,再創新高,其中,中國的新增產能超過 2,000 萬噸,一年新增的數能,輕易就超過台灣的粗鋼年產量。但同時,中國鋼市需求疲軟,2015 年鋼材消費出現 20 年來的首次下滑,剩下 6.86 億噸,較前一年衰退 3.5%。也因此,中國雖然產能成長,但產量也出現 20 年來第一次下滑,一來一往,讓鋼廠的產能利用率達到史上新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其主要會員鋼廠因此大虧了 645 億元人民幣,相當於 3,200 億元新台幣。

台灣鋼鐵智庫金屬中心專案經理陳建任分析,中國鋼市大泡沫,肇因於 2009 年為應對國際經濟危機而推出的 4 兆元人民幣投資計畫,拉出一大波不真實的需求,讓鋼廠大肆擴充產能。

中國的鋼鐵業吹出的大泡沫,不只害慘自己,也幾乎淹沒全球。中國過多的產量只能不斷往外倒,2015 年,中國鋼材即出口 1.12 億噸,這一誇張的數字,已經超過全球粗鋼產量第二大的日本全年產量。「中國鋼材享有出口退稅 9 到 13%,讓中國的低價鋼到處亂竄,全球供需都亂了,」中鋼董事長宋志育說。

但 2016 年開始,似乎出現一絲反轉的曙光。「有壞就有好,壞到太差,『好』也會來得快,過去 2 年壞得太慘了,」義联創辦人林義守很樂觀看待。

鋼鐵泡沫的結果是,為了扼阻亂象,國家間的保護主義愈演愈烈。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統計,2015 年累計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貿易救濟案件數已創下新高,預估未來幾年,鋼鐵業的貿易救濟案件數將持續居高不下。

因為虧慘了,所以自去年底開始,無論是主動或非自願的,從歐洲、美洲到日本,甚至是中國自己,都已有高爐停爐或是工廠關門。今年初,全球第二大鋼廠新日鐵住金,也決定停止巴西聖保羅及日本千葉縣君津市的高爐,而美國最大的美國鋼鐵阿拉巴馬州的高爐,也在去年底停止運轉。

中國國務院在今年 2 月 1 日,也發布《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文中語氣嚴厲地指出,各地區、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新增產能,主管機關不能供應土地、環評和新增授信。而目標則是「從 2016 年開始,用 5 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 1 億到 1.5 億噸。」希望行業能兼併重組,讓產能利用率趨於合理。

這次中國可能玩真的。因為今年 4 月,OECD 已確定將就鋼鐵產能過剩問題舉行緊急部長級會議,當然,雖然中國非 OECD 會員國,但身為這次災難的「源頭」,也被邀請參加,討論重點就是要制定淘汰鋼鐵廠和取消違法補貼等。陳建任預料,中國可能將上述的國務院發文,端到這次部長級會議上,展現其決心。

另一個反轉的跡向,則是「價格已跌無可跌,」從總是堆滿笑容的宋志育臉上,看到的是樂觀。今年 1 月,中鋼開出的 3 月各項鋼品價格都已經調漲,第一季的接單也超過原先預估的 20%。而中國的武鋼和鞍鋼在 2 月中開出的 3 月盤價,許多鋼材更連續悄悄調漲。

最後,要從低迷的鋼鐵產業裡解套,宋志育仍是老話一句,「產業必須升級」。例如中鋼近年積極搶攻高毛利及用來衡量一個鋼廠技術品質的「汽車鋼板」。

「但坦白說,世界變化實在太快了,以前我們還可以預測一年,現在不要說 3 個月,連 1 個月都很難預測,」宋志育舉例,2013 年,世界鋼鐵協會在莫斯科開年會時,大家都還預測中國當時的產能還不是最高點,會一直大幅成長到 2020 年或 2025 年。但去年在美國開年會時,大家就認為中國頂點已經到了。因為預測失準,許多煤鐵礦商 2013 年開始積極擴產,卻根本看不到能維持到 2025 年的好光景。

從量或價格來看,鋼市確實有反轉的跡象,但是否已經到谷底了?難測的中國,是景氣詭譎的最大變數。

 

台泥、亞泥等待產業回溫
水泥業  暫緩中國擴張

2015 年是中國水泥市場極為慘澹的一年。最新的法人研究指出,不只是需求大跌 4.6%,剩下 23.4 億噸,以台泥為例,既使董事長辜成允領軍拚出水泥出貨量成長 6%,與生產成本減少 9% 的好成績,但依然不敵中國水泥售價平均大跌 26% 的衝擊,這樣明顯的跌價,導致台泥與亞泥不約而同的在農曆年前發布中國市場獲利警訊,旗下的台泥國際、亞泥中國 2015 年均將虧損。

「中國水泥產能過剩是事實,但這種全面性的價跌與市場信心有關!」台泥副總經理黃健強分析。因為 2015 年中國公共工程量並沒有明顯減少,問題在於過去一年動輒有 8 到 10% 成長的民間工程,現在只剩約 1%,民間明顯缺乏投資信心。

雖然中國政府有計畫淘汰舊窯與 PC325 型水泥,但一來 2009 年 9 月禁建前釋出的新水泥廠建照還很多;二來部分地方政府有等量置換的規範,結果可能形成「淘汰 5 億噸,卻新增 10 億噸」的情況,再加上人民幣貶值的匯損,讓台泥國際上半年大賺 8,100 萬人民幣,卻全都讓下半年虧光了。至於亞泥中國,受到 2015 年前三季累積虧損已達人民幣 2.64 億元的拖累,亞泥也將 2015 年全年 EPS(每股稅後純益)調降為 1.76 元。

對於市場每下愈況,亞泥副總經理周維崑表示,第一季本就是淡季,不少中國水泥廠都還在休息,價格不理想,市場狀況也不好,最快可能要到第二季後才有機會逐步回溫。黃健強則推估,2016 年中國市場可能再萎縮 2 到 3%,規模可能降到剩 22 億噸。

台灣的水泥雙雄要如何克服考驗?第一是暫緩擴張腳步,過去十多年來辜成允一直積極購併、想在中國前十大水泥廠力爭上游,而原本 2016 年在中國要拚 1 億噸產能的計畫,雖然長期規模目標不變,但黃健強說,2016 年的時間目標已經在去年底取消,因此,台泥今年的中國事業也暫時維持在 6,500 萬噸規模,不會成長。

第二是多角化經營降低本業虧損,券商研究員指出,台泥近期已將中國布局調整為重質不重量,除將運用創新的「智慧管理 4.0」固本培元,強化集團競爭力;旗下廢棄物處理、微藻固碳及水資源三大環保事業陸續開花結果,而且還有已經在貴州廠運用水泥廠高溫所啟動的生活垃圾焚化爐協通處理計畫,都有機會在猴年增加中國收益。

 

台塑挾整合優勢  享油價下滑利益
李志村樂觀看塑化業  不怕中國攪局

和鋼鐵、水泥等相同,台塑企業最高顧問李志村指出,中國的石化產業即使開工率很低,但企業卻以開發房地產的獲利或者靠政府補貼,持續擴大生產規模,石化產能持續提高。但不同的是,石化產業獲利表現仍不錯,關鍵在於需求仍在成長。

國內塑化業龍頭──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日前就指出,中國與印度等市場的用油需求仍持續成長,油價再大幅下跌的機會不大,推估今年台塑集團的獲利表現,應可以維持去年的水準。

李志村分析,「如果以過去美國、日本的市場來看,中國早就泡沬化了,所幸中國政府已經體認到這些問題,部分展開產能管制手段,再加整體市場需求仍緩步成長,塑化業的情況還沒有像鐵鋼業這麼糟。」

受惠於油價下跌,全球採購油品至少省下 3 兆美元,但主要原油消費國卻未明顯感受到經濟成長的好處,「全球各國之前積極發債、印鈔票,這次油價下跌所省下來的採購價差,都被政府拿來先還債了,並未反映在提升景氣上。」

反而是原油的中下游產業受惠。國際原油在美國頁岩油產量大增、中東產油國也執意不減產的影響下,因為供過於求造成價格崩跌,下游塑化業坐享原料成本下滑的優勢,也是去年獲利逆勢成長的原因。

油價大幅下挫後,下游商品售價並未等幅度下修,帶動台塑集團去年獲利表現亮眼,李志村指出,「阿拉伯之春已墊高產油國的生產成本,油價要跌到很低的可能性不高;但油價在區間來回波動,市場仍處於觀望態勢,這對下游價格相對有支持性,即使商品價格也跟著下滑,仍能保有相當的獲利空間。」

所以雖然因為原油價從前年每桶平均 100 多美元,腰斬至去年每桶不到 50 美元,讓台塑集團的年營收自 2.5 兆元減少 25%,剩 2 兆元。但台塑集團的獲利卻逆勢成長,「如果油價不巨幅波動,今年情況應會與去年相差不大。」李志村說。

展望未來,李志村認為,塑化業的應用範圍廣,屬於民生必需品,雖然中國的成長幅度減緩,但市場需求仍持續增加。另一名石化業者也分析,中國增產的原意是為了施行進口替代,但多數企業並非著眼於本業經營,投資下去的產能規模很嚇人,而實際產出的品質未必很好,數量也不如預期,台灣廠商雖感受到威脅,但在品質競爭上還是具有優勢,短期內不易被取代,仍能享有這波油價下滑的成本利益。

若以目前中國主要石化產品的開工率作為觀察,李志村認為,PP、PE 算是去化情況比較好的品項,受惠於中國需求仍持續成長,以 PP 為例,去年中國需求仍有 15% 成長,開工率也推升到 70% 以上;反觀 PVC、丙烯酸的開工率就較差,平均僅有 50 至 60% 間,顯示未來還是會辛苦一些;所幸台塑集團挾著上下游整合的資源,仍可以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是面對中國過剩產能的最大競爭優勢。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