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本益比指標高估了美股風險?修正後估值低於 2007 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10 月 08 日 0:0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席勒本益比指標高估了美股風險?修正後估值低於 2007 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知名經濟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曾在 2000 年出版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一書中直指美股太瘋狂,2005 年又在該書修訂版中警告房市已有泡沫,連續兩次一語成讖,他用來判斷美股昂貴與否的「標普 10 年周期調整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to-earnings ratio,CAPE)也因此擁有不少粉絲。

CAPE 是以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股價除以過去 10 年 GAAP 每股盈餘平均值來計算。CAPE 近來已創 2007 年新高,令人擔憂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恐再次重演。不過,最近的研究顯示,CAPE 可能高估了股市風險。

華爾街日報 5 日報導,向來以看多美股著稱的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知名財經教授  Jeremy Siegel 指出,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後,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進行了大幅修改,以此原則計算的每股盈餘會比較低,使 CAPE 遭人為拉高。

若以席勒的方法來算,CAPE 目前來到 27,創 2007 年以來新高,也遠高於過去 50 年的平均值 20,僅有 2000 年達康泡沫破滅、1929 年華爾街大股災的前夕,CAPE 才比現在高。

為解決 GAAP 經常修正、導致每股盈餘失真的缺點,華爾街日報決定以美國商務部統計的全體美國企業稅後盈餘、和聯準會(Fed)統計的美股市值來計算 CAPE。

結果發現,修正後的 CAPE 目前僅有 19,略高於過去 50 年的平均值 17,但遠低於達康泡沫時期的 39 和 2007 年金融海嘯前夕的 24。

到底要如何定義泡沫?眼光神準的投資大師 Jeremy Grantham 則認為,比長期平均值高出兩個標準差,就進入泡沫範圍。MarketWatch 文章估算,標準普爾 500 指數再漲 10%,將符合 Grantham 的泡沫定義,呼籲投資人減少美股曝險,分散資產配置。

MarketWatch 專欄作家 John Coumarianos 8 月 25 日發文稱,Grantham 是資產管理機構 GMO 創辦人,用托賓 Q 比率(Tobinˋs Q ratio)和席勒本益比(Shiller P/E)估算市場價值。MarketWatch 作者用此一方法,推算席勒本益比的長期均值為 16.7,若高出一個標準差為 23.3,高出兩個標準差為 29.9。目前標普 500 的席勒本益比為 27.3,要達到兩個標準差,標普 500 需漲至 2,400 點,約比當前水準高出 10%。

兩個標準差之說或許過於武斷,2008 年的美國房市泡沫高到 3.5 個標準差才觸頂。不過 GMO 研究的  34 個兩個標準差案例,最後全都回歸均值,意即市場不敵地心引力,從極高水位下滑,回到平均值。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