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鈔刺激不了通膨?研究:關鍵在原物料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3 月 12 日 0:0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印鈔刺激不了通膨?研究:關鍵在原物料


過去數十年來,大家總假定央行擁有治理通膨的能力,只要透過升降息,就可調控通膨壓力。然而,2008 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之後,先進國家央行將利率降至零,還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大舉印鈔,希望活絡經濟、刺激通膨,但效果卻不彰,跟教科書的理論背道而馳。專家認為,過去的理論總認為央行能掌控通膨高低,其實是倒果為因,真正的關鍵是在原物料價格。

華爾街日報 6 日報導,3 月 3 日在一場貨幣政策研討會上,由五大經濟學家撰寫的研究報告提到,央行官員經常使用的通膨指標,例如就業市場的「閒置」(slack)狀態等,其實無法衡量到真正的通膨現況。

過去幾年的超寬鬆貨幣政策,更動搖了金融市場奉行數十年的圭臬,那就是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理論:通膨是反映央行印鈔多寡的最終結果。傅利曼認為,如果世界上只有兩顆蘋果和兩美元,那麼每顆蘋果將要價 1 美元。

然而,根據研究,先進國家央行大舉印鈔,其實是物價上揚造成的結果,並非引發通膨的原因。也就是說,假如一顆蘋果從 1 美元漲價成 2 美元,那麼央行得印出更多鈔票,才能避免貨幣變少、利率狂飆。研究更發現,利率降低,並不是家庭、企業決定舉債並增加支出的關鍵因素,房價和家庭負債的影響力還較高。

那麼,造成通膨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不少人把矛頭指向原物料。瑞銀首席經濟學家 Arend Kapteyn 計算發現,自 2002 年以來,通膨的變化有 84% 可從原油、食品的價格波動來解釋。

需求對刺激通膨的影響其實相當小。研究發現,企業在制定價格時,鮮少以產品能賣出多少做參考,相反地,企業都是在保有競爭力的前提下,盡可能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過去的歷史也顯示,在通膨突然飆高之前,都出現過原物料價格推升企業成本的現象。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