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幹嘛去買 XX 股票!」愧疚感是熊市憂鬱典型症狀,你該如何緩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29 日 10:00 | 分類 理財 , 證券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我幹嘛去買 XX 股票!」愧疚感是熊市憂鬱典型症狀,你該如何緩解?


看見股市一片綠,聽到指數又重挫收盤的消息,讓你確診「熊市憂鬱」了嗎?

戰爭、通膨、社會兩極化、股市暴跌、地緣政治擔憂……自二戰結束以來,這些前所未見的風險因素正席捲而來,讓金融市場陷入低迷。與去年的牛市榮景形成強烈對比,根據美國散戶協會(AAII)每週統計,投資人現在的情緒,是該調查35年歷史以來最悲觀,看空前景居多。

不過,這不僅關乎財富流失,甚至,真的會對投資人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此時此刻,若你面對市場跌勢不止,心情也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又該如何應對?

熊市憂鬱症候群,找上門了嗎?

首先,可以先察覺自己是否罹患了「熊市憂鬱症候群」(Bear Market Depressive Syndrome ,BMDS) 。

心理學在經濟學上本就扮演重要角色。1998年,退休精神科醫生、同時是投資組合經理人的市場心理學專家史考特(John Schott),首次提出了該用詞。相關症狀包含:悲傷、睡眠障礙、專注力下滑、愧疚、易怒、沮喪、腸胃問題、頭痛等。

「我之前幹嘛買(某支股票)?我怎麼沒賣掉?」比起接受股市上下震盪,更多的是自我責備;尤其,過去10年牛市的逢低買入策略,不再奏效,讓沒有經歷過長期低迷的年輕人,更可能歷經某種認知失調。

其實,許多人都有遇過上述一些症狀,連交易員也不例外。在美國知名商戰影集《金融戰爭》(Billions),劇中避險基金公司就聘請了溫蒂‧羅茲(Wendy Rhoades)一角,擔任交易員的心理醫生與績效教練,目的就是協助他們在高度壓力下,也能維持理性,獲得好表現。

史考特指出,市場泡沫主要來自心理因素,而非金融因素。漫長的牛市後,投資人在熊市期間往往拒絕承認。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現象的部分原因,正是人們試圖對熊市憂鬱有所防衛。

黎明終將到來!別讓情緒控制你

若發現自己可能罹患了「熊市憂鬱症候群」,這時保持理性與冷靜很重要!Fortune Recommends、Smart Money等國外理財網站整理了一些方法,協助投資人力抗焦慮與恐慌,不讓「情緒」代替客觀理性做出投資決策。

第一,知易難行的「三不」原則──不要一直盯著投資組合,不要太關注新聞,不要糾結自己的所作所為。

投研機構Leuthold Group首席投資策略師鮑爾森(Jim Paulsen)指出,與之前的衰退不同,如今在社群媒體盛行的助長下,加速散播恐懼狂潮。新聞24小時不間斷報導,造成資訊過載,有專家比喻這根本是「消極迴聲室」(echo chamber of negativity)。

熊市時,市場劇烈波動,難以預測。因此,持續監控下單軟體,或是念茲在茲本來應該、不該怎麼做,只會擾亂情緒,促使做出不合理的投資決定;反之,試著忍住一直想看新聞的衝動,稍做休息,專注於其他事情,其實對心理更有益。

第二,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在危機時期無所作為,就是可以培養的最偉大技能之一!根據基金公司Hartford Funds的數據,股票在熊市平均下跌36%,在牛市上漲110%;熊市平均維持289天,牛市則長達991天。所以,客觀、耐心和冷靜,才是關鍵。

最後,如果上述減少恐慌的技巧效果仍有限,則可嘗試冥想、瑜珈、深呼吸等放鬆運動,讓身心靈獲得平靜。

其實,負面情緒指標,代表市場上的賣家越來越少,所以被視為看漲訊號之一。如同電影《黑暗騎士》有句經典台詞:「黎明前的夜晚最為黑暗。」而黎明終將會到來。

(譯者:邱韞蓁;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